关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绪论 | 第10-23页 |
(一) 选题提出 | 第10-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三) 选题基础 | 第13-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 研究缺失 | 第17-19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1. 教育改革 | 第20页 |
2. 课程改革 | 第20-21页 |
3. 语文课程改革 | 第21-23页 |
二、语文课程改革十年之成效 | 第23-31页 |
(一) 由显性到隐性——课程视野的深化 | 第23-25页 |
(二) 由工具到人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 第25-26页 |
(三) 由局部到整体——课程资源的延伸 | 第26-27页 |
(四) 由被动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27-29页 |
(五) 由主导到主体——教师角色的转型 | 第29-31页 |
三、课改纵深推进的表层制约 | 第31-40页 |
(一) 语文学科的基础薄弱 | 第31-32页 |
(二) 课程目标的含糊不清 | 第32-36页 |
(三) 课程内容的中西矛盾 | 第36-37页 |
(四) 课堂教学的泛化套路 | 第37-38页 |
(五) 高考评价的游离错位 | 第38-40页 |
四、课改纵深推进的深层悖论 | 第40-52页 |
(一) 教师:由主体到对象 | 第40-45页 |
1. 改革设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 第40-41页 |
2. 改革现状:教师无力承担“主体”任务 | 第41-43页 |
(1) 语文教师学科素养不高 | 第41-43页 |
(2) 语文教师业绩评价缺失 | 第43页 |
3. 深度反省:教师是改革的对象 | 第43-45页 |
(二) 评价:由驱动向建构 | 第45-49页 |
1. 考试驱动过程的评价观 | 第46-48页 |
(1) 教师的无能为力 | 第47页 |
(2) 高考的失之偏颇 | 第47-48页 |
2. 过程建构结果的评价观 | 第48-49页 |
(三) 选修:由辅助转重点 | 第49-52页 |
1. 课程比例分布不均衡 | 第50页 |
2. 课程编制理念不新颖 | 第50页 |
3. 校本教材开发不正规 | 第50-52页 |
五、课改纵深推进的规律性认识 | 第52-58页 |
(一) 教育改革的一般规律 | 第52-53页 |
1. 教育改革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 第52-53页 |
2. 教育改革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 第53页 |
(二) 课程改革的普遍规律 | 第53-58页 |
1. 复杂与倒退——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 第53-54页 |
2. 分歧与矛盾——课程改革的主体因素 | 第54-56页 |
3. 整合与融合——课程改革的后续认识 | 第56-58页 |
六、语文课程改革困境之突破 | 第58-69页 |
(一) 划分“语文课程”的三个层面 | 第58-59页 |
(二) 区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 | 第59-61页 |
(三) 创设系统化的语文教育 | 第61-69页 |
1. 重构素养:语文教师的自我改革 | 第61-64页 |
(1) 充实本体素养 | 第62-63页 |
(2) 发挥条件素养 | 第63页 |
(3) 提升实践素养 | 第63-64页 |
2. 更新评价:语文课程的表现存在 | 第64-67页 |
(1) 引进表现性评价 | 第64-66页 |
(2) 继续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 第66-67页 |
3. 搭建平台:语文教师的外在成长 | 第67-69页 |
(1) 给予语文教师课程自主权利 | 第67页 |
(2) 建立语文教师业绩评价指标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