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论文写作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写作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写作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论文的写作思路与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论文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29页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9-23页 |
·需求层次论 | 第19-20页 |
·ERG理论 | 第20-21页 |
·双因素理论 | 第21-22页 |
·成就需要理论 | 第22-23页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23-27页 |
·期望理论 | 第23-24页 |
·公平理论 | 第24-25页 |
·目标设置理论 | 第25-26页 |
·强化理论 | 第26-27页 |
·综合激励理论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状况 | 第29-41页 |
·国有企业特征 | 第29-31页 |
·国有企业的界定 | 第29页 |
·国有企业的特征 | 第29-31页 |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31-35页 |
·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员工的激励模式 | 第31-32页 |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员工的激励模式 | 第32-33页 |
·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模式 | 第33-35页 |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0页 |
·激励主体观念的误区 | 第35-36页 |
·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激励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 | 第41-56页 |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 | 第41-50页 |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划分 | 第41-43页 |
·初创期与国有企业员工激励 | 第43-45页 |
·发展期与国有企业员工激励 | 第45-46页 |
·成熟期与国有企业员工激励 | 第46-48页 |
·衰退期与国有企业员工激励 | 第48-50页 |
·基于员工职业周期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 | 第50-55页 |
·企业员工职业周期阶段性划分 | 第50-51页 |
·职业探索阶段与员工激励 | 第51-53页 |
·职业发展阶段与员工激励 | 第53-54页 |
·职业衰退阶段与员工激励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基于国有企业员工价值差异的激励 | 第56-70页 |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对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的作用 | 第56-58页 |
·基于员工价值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内在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外在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差别化的国有企业员工价值评估 | 第60-65页 |
·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评估 | 第60-62页 |
·知识及技术人员的价值评估 | 第62-64页 |
·基层员工的价值评估 | 第64-65页 |
·基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激励模式构建 | 第65-69页 |
·优化激励模式的优越性 | 第65-66页 |
·基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总体激励模式框架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模式的保障 | 第70-78页 |
·观念与制度上的保障 | 第70-72页 |
·转变观念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 | 第70-71页 |
·建立科学公正的激励制度 | 第71-72页 |
·改善工作环境关心员工生活 | 第72页 |
·企业组织的保障 | 第72-74页 |
·建立激励性组织促进企业激励效果 | 第72-73页 |
·加强企业组织信息化建设 | 第73-74页 |
·企业文化的保障 | 第74-75页 |
·确定主导核心的文化理念 | 第74页 |
·强化企业文化的运用与激励效应 | 第74-75页 |
·法规机制上的保障 | 第75-77页 |
·加强法律法规力度 | 第75-76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