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5页 |
1 绪论 | 第15-35页 |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背景与现状 | 第16-24页 |
·全球化与开放式创新 | 第16-19页 |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 | 第19-24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4-31页 |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问题 | 第25-2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论文研究问题 | 第29-31页 |
·研究设计 | 第31-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章节安排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33-35页 |
2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基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35-71页 |
·发达国家技术变革与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35-46页 |
·演化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对技术变革及创新的过程解释及其研究体系 | 第37-46页 |
·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与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46-59页 |
·后发者与追赶过程的总体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47-51页 |
·对技术追赶与创新的解释及其研究体系 | 第51-59页 |
·我国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59-64页 |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技术创新研究对比 | 第64-68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68-71页 |
3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第71-105页 |
·案例研究方法 | 第71-72页 |
·飞跃集团的自主创新路径案例 | 第72-82页 |
·飞跃自主创新的路径阶段 | 第73-78页 |
·飞跃自主创新的路径动态性 | 第78-80页 |
·飞跃自主创新的决策机制 | 第80-82页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的自主创新路径案例 | 第82-91页 |
·吉利自主创新的路径阶段 | 第82-87页 |
·吉利自主创新的路径动态性 | 第87-90页 |
·吉利自主创新的决策机制 | 第90-91页 |
·中国青春宝集团的自主创新路径案例 | 第91-102页 |
·青春宝自主创新的路径阶段 | 第92-98页 |
·青春宝自主创新的路径动态性 | 第98-100页 |
·青春宝自主创新的决策机制 | 第100-102页 |
·案例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特征对比 | 第102-105页 |
4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05-125页 |
·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路径的概念界定 | 第105-107页 |
·自主创新路径的方向——技术变革 | 第107-111页 |
·自主创新路径的技术变革导向 | 第107-108页 |
·技术变革类型与自主创新路径目标 | 第108-111页 |
·自主创新路径上的创新演化 | 第111-118页 |
·革命型自主创新路径的创新演化 | 第111-113页 |
·破坏型自主创新路径的创新演化 | 第113-116页 |
·改进型自主创新路径的创新演化 | 第116-118页 |
·自主创新路径上的创新形式选择——自主创新决策 | 第118-123页 |
·自主创新决策的内容维度 | 第119-120页 |
·自主创新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120-123页 |
·自主创新路径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123-125页 |
5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的方法设计和数据基础 | 第125-135页 |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25-128页 |
·赋权方法 | 第126页 |
·曲线拟合方法 | 第126-127页 |
·结构方程建模方法 | 第127-128页 |
·问卷设计 | 第128-130页 |
·问卷设计的基本内容 | 第128-129页 |
·问卷设计的基本过程 | 第129页 |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说明 | 第129-130页 |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程序 | 第130页 |
·样本描述 | 第130-135页 |
·样本的行业分布 | 第130-131页 |
·样本的规模分布 | 第131-132页 |
·样本的研发强度分布 | 第132页 |
·样本的研发人员规模分布 | 第132-133页 |
·样本的成立年份分布 | 第133页 |
·样本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分布 | 第133-135页 |
6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动态特征研究 | 第135-167页 |
·自主创新路径动态性的假设 | 第135-139页 |
·革命型自主创新路径的动态性假设 | 第135-136页 |
·破坏型自主创新路径的动态性假设 | 第136-138页 |
·改进型自主创新路径的动态性假设 | 第138-139页 |
·变量设计与测度 | 第139-147页 |
·变量与测度指标 | 第139-142页 |
·数据及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第142-145页 |
·自主创新路径目标完成度的计算 | 第145-147页 |
·自主创新路径动态性的曲线拟合 | 第147-165页 |
·自主创新路径动态特征的方差分析 | 第147-148页 |
·革命型自主创新路径动态性的曲线拟合 | 第148-153页 |
·破坏型自主创新路径动态性的曲线拟合 | 第153-159页 |
·改进型自主创新路径动态性的曲线拟合 | 第159-165页 |
·自主创新路径动态性曲线的讨论 | 第165-167页 |
7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决策机制研究 | 第167-203页 |
·自主创新决策的理论分析 | 第167-178页 |
·自主创新决策变量 | 第167-169页 |
·自主创新决策影响因素变量 | 第169-174页 |
·自主创新决策机制的概念模型及假设 | 第174-178页 |
·数据描述与变量值计算 | 第178-185页 |
·样本数据及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第178-181页 |
·自主创新决策变量的计算 | 第181-185页 |
·自主创新决策机制的结构方程分析 | 第185-200页 |
·自主创新决策机制的模型拟合 | 第185-191页 |
·自主创新决策机制的行业分组分析 | 第191-195页 |
·自主创新决策机制的假设验证 | 第195-200页 |
·自主创新决策机制结构方程分析的讨论 | 第200-20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203-211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理论创新 | 第203-206页 |
·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指导意义 | 第206-208页 |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208-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4页 |
附录1: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224-229页 |
附录2: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资源分配权重调查 | 第229-2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32-235页 |
致谢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