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1 导论 | 第12-26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 | 第14-16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第16-18页 |
·研究的界定 | 第18-20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 | 第20-26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21-22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2-26页 |
2 文献回顾 | 第26-40页 |
·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 | 第26-31页 |
·新经济地理相关研究与述评 | 第26-29页 |
·马歇尔外部性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区域创新相关研究 | 第31-35页 |
·企业创新 | 第31-33页 |
·区域创新方面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联研究 | 第35-40页 |
·国外有关研究 | 第35-37页 |
·国内有关研究 | 第37-38页 |
·论文的切入点 | 第38-40页 |
3 工业布局与创新的空间集聚:基于需求视角的研究 | 第40-58页 |
·现象观察与研究回顾 | 第40-44页 |
·模型分析 | 第44-54页 |
·制造业集聚条件下的创新集聚 | 第44-50页 |
·制造业分散条件下的创新集聚 | 第50-54页 |
·总结性评论 | 第54-58页 |
4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基于供给视角的研究 | 第58-98页 |
·企业创新 | 第58-65页 |
·赢利与简单的企业创新决策模型 | 第58-61页 |
·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 | 第61-62页 |
·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 | 第62-63页 |
·知识溢出的地理特性与企业创新 | 第63-65页 |
·专业化集聚与区域创新 | 第65-85页 |
·集群、邻近性与社会网络 | 第65-67页 |
·集群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 | 第67-78页 |
·专业化集聚与创新的不确定性 | 第78-79页 |
·集聚的竞争效应与区域创新 | 第79-80页 |
·集群与创新:抑制或促进 | 第80-83页 |
·进一步的思考 | 第83-85页 |
·多样化集聚、城市发展与区域创新 | 第85-93页 |
·多样化与区域创新 | 第85-88页 |
·城市发展与区域创新 | 第88-91页 |
·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发展的交互性 | 第91-93页 |
·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 第93-96页 |
·FDI与区域创新 | 第93-94页 |
·大学与区域创新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集群效应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 第98-102页 |
·模型与变量 | 第98-99页 |
·模型 | 第98-99页 |
·变量 | 第99页 |
·分析结果 | 第99-101页 |
·简要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6 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专利指标的研究 | 第102-116页 |
·创新的衡量方法及其评价 | 第102页 |
·专利内涵、类型、申请与批准 | 第102-103页 |
·专利的含义及其类型 | 第102-103页 |
·专利的申请与批准 | 第103页 |
·专利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3-104页 |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第104-108页 |
·专业化(SP) | 第105页 |
·多样化(DIV) | 第105-106页 |
·城市化及其交互项 | 第106页 |
·部分控制项 | 第106-107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07-108页 |
·实证分析 | 第108-114页 |
·以城镇就业人口比例度量城市发展水平 | 第108-111页 |
·以不同级别城市数量衡量城市发展水平 | 第111-113页 |
·结论综合 | 第113-114页 |
·结论及其对我国区域创新战略的启示 | 第114-116页 |
7 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影响:基于Malmquist指数研究 | 第116-134页 |
·背景 | 第116-117页 |
·测算模型与数据处理 | 第117-121页 |
·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 | 第117-119页 |
·主要解释变量 | 第119-120页 |
·数据说明与处理 | 第120-121页 |
·数据描述 | 第121-127页 |
·数据统计特征描述 | 第121-125页 |
·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特征分析 | 第125-127页 |
·回归分析 | 第127-132页 |
·专业化的作用 | 第128-129页 |
·多样化的作用 | 第129页 |
·竞争效应 | 第129-132页 |
·小结 | 第132-134页 |
8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134-140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4-136页 |
·需求效应与创新交易费用可能导致创新集聚的形成 | 第134页 |
·集群与专业化集聚对企业与区域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 | 第134-135页 |
·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创新 | 第135页 |
·城市发展及其与专业化、多样化交互项对区域创新的贡献 | 第135-136页 |
·对我国创新空间布局及其区域创新战略的启示 | 第136-140页 |
·新形势下应着力打造以沿海地区为创新集聚中心与龙头,普通制造业适度分散的区域工业布局与创新格局 | 第136-137页 |
·构建高效区域创新体制,充分发挥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协同作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 第137页 |
·重新审视我国工业布局与区域创新关系 | 第137-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8页 |
附录 | 第158-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