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理论与方法 | 第10-11页 |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汉语印尼语中的补语概念 | 第12-15页 |
·汉语的补语与结果补语 | 第12页 |
·印尼语的补语 | 第12-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三章 汉语结果补语在印尼语中的表述形式 | 第15-29页 |
·述语与补语分别译出 | 第15-22页 |
·第一种:被补充(述语)+补充(补语) | 第16页 |
·第二种:被补充(述语)+连词+补充(补语) | 第16-20页 |
·使用连词"sampai"(到) | 第16-17页 |
·使用连词"sampai-sampai"(以至) | 第17-18页 |
·使用连词"dengan"(说明行为的方式和状态) | 第18页 |
·使用连词"yang"(说明前面的成分) | 第18-19页 |
·使用连词"supaya"(使) | 第19页 |
·使用连词"untuk"(为了) | 第19页 |
·使用连词"lalu'’(然后) | 第19页 |
·使用连词"dan"(和) | 第19-20页 |
·第三种:补充(补语)+被补充(述语) | 第20页 |
·第四种:补充(补语)+连词+被补充(述语) | 第20-21页 |
·使用连词"karena"(因为) | 第21页 |
·使用连词"dengan"(说明行为的方式和状态) | 第21页 |
·第五种:"ketika"(当)+补充(补语)+被补充(述语) | 第21-22页 |
·述语与补语合起来译出 | 第22-27页 |
·第一种:新词的含义偏向于被补充部分的(述语) | 第22-23页 |
·第二种:新词的含义偏向于补充部分的(补语) | 第23-26页 |
·第三种:新词作为一个概念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印尼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的情况考察 | 第29-46页 |
·语序不当 | 第30-32页 |
·述补与宾语顺序不当 | 第30-31页 |
·述语与补语顺序不当 | 第31-32页 |
·成分残缺 | 第32-35页 |
·补语成分残缺 | 第32-34页 |
·述语成分残缺 | 第34-35页 |
·成分多余 | 第35-38页 |
·述语与补语之间多余其它成分 | 第35-37页 |
·述补结构后面多余其它成分 | 第37-38页 |
·述补结构前面多余其它成分 | 第38页 |
·成分错用 | 第38-42页 |
·述语成分错用 | 第38-40页 |
·补语成分错用 | 第40-41页 |
·述补结构成分错用 | 第41-42页 |
·否定形式错用 | 第42页 |
·回避使用结果补语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针对印尼学生汉语结果补语习得的教学策略参考 | 第46-51页 |
·语序不当的教学策略参考 | 第46-47页 |
·成分残缺的教学策略参考 | 第47页 |
·成分多余的教学策略参考 | 第47-48页 |
·成分错用的教学策略参考 | 第48-49页 |
·回避使用结果补语的教学策略参考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