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简约易行、朴素自然的早期创作风格(1949年-1959年) | 第10-31页 |
一、吸收民族音乐语言的主题形象塑造 | 第11-17页 |
二、音响意识演变中的配器思维 | 第17-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创意丰富、逻辑严谨的成熟时期创作风格(1960年-1978年) | 第31-54页 |
一、洋溢民族精神的歌唱性旋律构成追求 | 第32-36页 |
二、彰显中国气派的动力性和声进行布局 | 第36-42页 |
三、标识军旅气质的程式化织体语言构思 | 第42-46页 |
四、展示刚柔相济品格的性格化配器手段 | 第46-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新时期对共性创作风格体系的继承与发展(1978-1999年) | 第54-68页 |
一、对共性创作风格体系的继承 | 第54-61页 |
二、对共性创作风格体系的发展 | 第61-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创作风格综述和文化价值评估 | 第68-70页 |
注释 | 第70-77页 |
建国以来创作(含改编)的主要司礼(大典)音乐曲目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 在校期间发表音乐类文章篇目及刊物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