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取得成果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 第14-17页 |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14-16页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对高师视唱练耳学科中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 | 第17-34页 |
第一节 不同历史时期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 | 第17-24页 |
一.启蒙、初创时期——1906年至于1949年 | 第17-18页 |
二.探索、徘徊时期——1949年至1978年 | 第18-21页 |
三.调整、改革、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对高师教材抽样调查分析 | 第24-29页 |
一.陈洪编著《视唱教程》 | 第24页 |
二.孙从音 俞平编著《基本乐科教程(视唱卷)》 | 第24页 |
三.许敬行 孙虹编著《视唱练耳》 | 第24-29页 |
第三节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29-33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9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9-30页 |
三.调查内容 | 第30-31页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传统音乐视唱练耳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 | 第34-47页 |
第一节 视唱练耳教材的含义 | 第34-35页 |
一.视唱练耳教材的含义 | 第34页 |
二.以民族传统音乐为母语视唱练耳教材的含义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视唱练耳教材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一.哲学基础 | 第35页 |
二.心理学基础 | 第35-36页 |
三.社会学基础 | 第36页 |
四.教育教学基础 | 第36页 |
第三节 视唱练耳教材的分类及属性 | 第36-40页 |
一.视唱练耳教材的分类及属性 | 第36-38页 |
二.视唱练耳教材属性及对教材建设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四节 视唱练耳教材在教育中的功能及作用 | 第40-43页 |
一.视唱练耳教材在教育中的功能 | 第40-41页 |
二.视唱练耳教材在教育中的作用 | 第41-43页 |
第五节 视唱练耳教材的设计类型与策略 | 第43-45页 |
一.视唱练耳教材的设计类型 | 第43页 |
二.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策略 | 第43-44页 |
三.视唱练耳教材设计的程序 | 第44-45页 |
第六节 视唱练耳教材中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45-46页 |
一视唱练耳教材教学中的基本要素 | 第45页 |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45-46页 |
第七节 本章结语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传统音乐视唱练耳教材编写理论构想 | 第47-63页 |
第一节 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 | 第47-49页 |
一.树立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 | 第47页 |
二.形成多元化学习方式 | 第47-48页 |
三.促进学科的优化整合 | 第48页 |
四.加强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紧密结合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教材编写原则 | 第49-51页 |
一.艺术性、科学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9页 |
二.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9-50页 |
三.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 | 第50页 |
四.体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页 |
五.巩固性与寓教于乐原则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教材教学目标 | 第51-52页 |
一.行为性目标 | 第51页 |
二.展开性目标 | 第51页 |
三.表现性目标 | 第51-52页 |
第四节 选材范畴 | 第52-53页 |
一.不同类别的传统音乐 | 第52页 |
二.单声部与多声部作品 | 第52页 |
三.汉族音乐作品与少数民族音乐 | 第52-53页 |
四.人文知识 | 第53页 |
第五节 教材管理 | 第53-55页 |
一.结构安排 | 第53-54页 |
二.学时安排 | 第54-55页 |
第六节 教材教学 | 第55-59页 |
一.传统音乐的音律问题 | 第55-56页 |
二.视唱教学 | 第56-57页 |
三.节奏训练 | 第57-58页 |
四.听辨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七节 教材中的记谱法问题 | 第59-62页 |
一.工尺谱 | 第60页 |
二.简谱 | 第60-61页 |
三.识谱与视唱问题 | 第61-62页 |
第八节 本章结语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传统音乐视唱练耳教材评价 | 第63-70页 |
第一节.教材评价的意义 | 第63-64页 |
一.改进完善教材编写 | 第63页 |
二.提高教与学质量 | 第63页 |
三.促进对教材管理与建设的研究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教材评价的方法 | 第64-65页 |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 第64页 |
二.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 | 第64页 |
三.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64页 |
四.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教材评价的内容 | 第65-69页 |
一.对教材本身的评价 | 第65页 |
二.对教材教学的评价 | 第65-69页 |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