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企业成长理论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内涵 | 第18-24页 |
第一节 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简介 | 第19-22页 |
一、创业板市场的概念和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 第20页 |
三、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20-21页 |
四、我国创业板推出的重要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内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选取和体系构建 | 第24-32页 |
第一节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选取 | 第24-30页 |
一、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 第24-25页 |
二、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 第25-26页 |
三、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 第26-27页 |
四、企业营运能力指标 | 第27-28页 |
五、企业发展能力指标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统计工具与方法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企业成长性测量模型及其选择 | 第32-35页 |
第一节 企业成长性判断的主要模型 | 第32-33页 |
一、功效系数模型 | 第32页 |
二、聚类分析模型 | 第32页 |
三、二维判断模型 | 第32-33页 |
四、因子分析模型 | 第33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企业成长性测量模型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成长性测量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5页 |
第二节 相关系数矩阵 | 第35-36页 |
第三节 KMO 检验和 Bartlett 检验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因子提取和方程构建 | 第37-42页 |
第五节 因子分析模型检验 | 第42-44页 |
第六章 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9页 |
第一节 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一、企业上市时间 | 第44页 |
二、行业竞争强度 | 第44-45页 |
三、企业规模 | 第45页 |
四、股权集中度 | 第45页 |
五、控制变量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相关关系分析 | 第46-49页 |
一、企业上市时间与企业成长性关系 | 第46-47页 |
二、行业竞争强度与企业成长性关系 | 第47页 |
三、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性关系 | 第47-48页 |
四、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成长性关系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0-57页 |
一、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 第50-51页 |
二、优化发行审核制度 | 第51-52页 |
三、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 | 第52-54页 |
四、改进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 | 第54页 |
五、完善创业板企业退市制度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