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舒曼音乐中的标题性
引言 | 第1-8页 |
1、舒曼生平简述 | 第8-9页 |
2、一般浪漫主义美学 | 第9-15页 |
·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美学特征 | 第10-12页 |
·崇尚感情,感情美学代替理性主义 | 第10页 |
·精神性、主体性的增强 | 第10-11页 |
·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 第11页 |
·崇尚社会的功利性 | 第11-12页 |
·舒曼的美学思想 | 第12-15页 |
·舒曼强调音乐的教育性 | 第12-13页 |
·追求继承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 第13-14页 |
·国际性兼容的民族性 | 第14-15页 |
·重视“存在论”的哲学思考 | 第15页 |
3、标题与标题性 | 第15-17页 |
·引用诗人的诗句,暗示音乐的意境和情趣 | 第16-17页 |
·在作品中采用民歌主题 | 第17页 |
图3.1 《蝴蝶》第47小节开始 | 第17页 |
·德文的字母转换成音名,用以写成音乐的主题 | 第17页 |
4、从舒曼的音乐实践看标题性 | 第17-37页 |
·四个典型作品 | 第18-20页 |
·《蝴蝶》 | 第18页 |
·《克里斯蒂安娜》 | 第18-19页 |
·《狂欢节》 | 第19页 |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第19-20页 |
·四个典型人物 | 第20-35页 |
·弗洛雷斯坦 | 第20-25页 |
·《蝴蝶》 | 第20-21页 |
图4.1 《蝴蝶》第二段 | 第21页 |
·《狂欢节》 | 第21-22页 |
图4.2 《狂欢节》第六段 | 第22页 |
·《克莱斯利安娜》 | 第22-23页 |
图4.3 《克莱斯利安娜》第三段 | 第22-23页 |
图4.4 《克莱斯利安娜》第七段 | 第23页 |
图4.5 《克莱斯利安娜》第八段 | 第23页 |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第23-25页 |
图4.6 《a小调钢琴协奏曲》引子 | 第24-25页 |
图4.7 《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部主题 | 第25页 |
·约瑟比乌斯 | 第25-29页 |
·《蝴蝶》 | 第25-26页 |
图4.8 《蝴蝶》第三段 | 第25-26页 |
·《狂欢节》 | 第26-27页 |
图4.9 《狂欢节》第五段 | 第26-27页 |
·《克莱斯利安娜》 | 第27页 |
图4.10 《克莱斯利安娜》第二段 | 第27页 |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第27-29页 |
图4.11 《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 第28-29页 |
图4.12 《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 | 第29页 |
·克拉拉 | 第29-33页 |
·《蝴蝶》 | 第29-30页 |
图4.13 《蝴蝶》第九段 | 第30页 |
·《狂欢节》 | 第30-31页 |
图4.14 《狂欢节》第十一段 | 第31页 |
·《克莱斯利安娜》 | 第31-32页 |
图4.15 《克莱斯利安娜》第一段 | 第31-32页 |
图4.16 《克莱斯利安娜》第四段 | 第32页 |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第32-33页 |
图4.17 《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开头 | 第33页 |
图4.18 《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中部 | 第33页 |
·拉罗 | 第33-35页 |
·《克莱斯利安娜》 | 第33-35页 |
图4.19 《克莱斯利安娜》第六段 | 第34-35页 |
·肖邦、帕格尼尼 | 第35-37页 |
图4.20 《狂欢节》第十二段 | 第35-36页 |
图4.21 《狂欢节》第十七段 | 第36-37页 |
5、结束语 | 第37-39页 |
6、引注 | 第39-41页 |
7、致谢 | 第41-42页 |
8、参考文献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