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中小企业及其特点 | 第11-18页 |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1-13页 |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作用 | 第13-16页 |
一、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 第13-14页 |
二、 中小企业是制度创新的生力军 | 第14页 |
三、 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 第14-15页 |
四、 蓬勃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 | 第15页 |
五、 中小企业是民间投资的重要载体 | 第15页 |
六、 中小企业是扩大国际贸易的推动器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16-18页 |
一、 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 | 第16页 |
二、 创新能力强 | 第16页 |
三、 劳动密集度高且两极分化突出 | 第16-17页 |
四、 组织结构简单导致组织制度缺失 | 第17页 |
五、 管理水平不高 | 第17页 |
六、 自我积累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筹资方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薪酬理论及其制度体系 | 第18-28页 |
第一节 企业薪酬及其重要性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企业薪酬的制度体系 | 第19-23页 |
一、 自然人工资体系 | 第20-21页 |
二、 岗位工资体系 | 第21-22页 |
三、 绩效工资体系 | 第22-23页 |
四、 混合工资体系 | 第23页 |
第三节 薪酬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3-28页 |
一、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二、 公平理论 | 第24-25页 |
三、 双因素理论 | 第25页 |
四、 期望理论 | 第25-26页 |
五、 强化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薪酬问题分析 | 第28-35页 |
第一节 现行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一、 对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够 | 第28页 |
二、 薪酬设计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 | 第28-29页 |
三、 薪酬制度系统性低 | 第29页 |
四、 忽视薪酬体系的“沟通作用” | 第29页 |
五、 员工的薪酬晋升途径单一 | 第29-30页 |
六、 薪酬调整工具陈旧 | 第30页 |
七、 管理幅度未在薪酬中体现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中小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 第31-32页 |
一、 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其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 | 第31页 |
二、 薪酬管理理念滞后 | 第31-32页 |
三、 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 | 第32页 |
第三节 优化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对策 | 第32-35页 |
一、 建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机制 | 第32页 |
二、 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 | 第32-33页 |
三、 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起点 | 第33页 |
四、 引入动态的战略性薪酬 | 第33-34页 |
五、 改变薪酬技术落后的面貌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薪酬设计 | 第35-49页 |
第一节 中小企业薪酬设计的原则 | 第35-37页 |
一、 公平原则 | 第35页 |
二、 竞争原则 | 第35-36页 |
三、 经济原则 | 第36页 |
四、 战略性原则 | 第36页 |
五、 分享性原则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中小企业薪酬设计的步骤 | 第37-40页 |
一、 制定薪酬策略 | 第37-38页 |
二、 工作分析 | 第38-39页 |
三、 岗位评价 | 第39页 |
四、 薪酬调查 | 第39页 |
五、 薪酬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六、 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 第40页 |
第三节 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选择 | 第40-44页 |
一、 一岗一薪制工资的确定 | 第41页 |
二、 宽带薪酬工资的确定 | 第41-42页 |
三、 严格岗位工资定义 | 第42-43页 |
四、 生产辅助人员实行工种等级工资制 | 第43页 |
五、 员工的保险福利制度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实施股权激励 | 第44-49页 |
一、 中小企业的操作 | 第44-47页 |
二、 两个特殊问题的探讨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中小企业薪酬设计实证分析 | 第49-56页 |
第一节 背景介绍 | 第49-51页 |
第二节 问题分析 | 第51-52页 |
第三节 薪酬改革思路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具体实施难点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