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正审视学校教育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教育公正问题的必要性 | 第10-15页 |
(二) 研究微观领域教育公正问题的迫切性 | 第15-16页 |
一、教育公正的历史演变 | 第16-23页 |
(一) 中国的教育公正史 | 第16-18页 |
(二) 国外的教育公正史 | 第18-23页 |
二、教育公正的内涵 | 第23-27页 |
(一) 平等、公平、公正、正义的辨析 | 第23-24页 |
(二) 教育公正的内涵 | 第24-27页 |
三、学校教育不公正之表现 | 第27-46页 |
(一) 课程不公正之表现 | 第27-30页 |
1. 课程文化“城市化取向”带来的不公正 | 第27-28页 |
2. 课程门类设置造成的不公正 | 第28-29页 |
3. 课程语言蕴含的不公正 | 第29-30页 |
(二) 教学不公正之表现 | 第30-36页 |
1. 课堂时间的不公正 | 第30-31页 |
2. 课堂空间的不公正 | 第31-32页 |
3. 师生互动的不公正 | 第32-34页 |
4. 合作学习中的不公正 | 第34页 |
5. 教师心理效应产生的不公正 | 第34-36页 |
(三) 班级管理不公正之表现 | 第36-41页 |
1. 班干部“终身制”带来的不公正 | 第36-38页 |
2. 评优带来的不公正 | 第38-39页 |
3. 班级文化的优等生“烙印” | 第39-40页 |
4. 主题班会的不公正 | 第40-41页 |
(四) 学生评价不公正之表现 | 第41-46页 |
1. 评价目标单一带来的不公正 | 第41-42页 |
2. 评价内容单一带来的不公正 | 第42-43页 |
3. 评价手段单一带来的不公正 | 第43-45页 |
4. 评价主体单一带来的不公正 | 第45-46页 |
四、学校教育不公正的原因分析 | 第46-51页 |
(一) 教育观念的偏颇 | 第46-47页 |
(二) 教师素养的欠缺 | 第47-50页 |
1. 教育学素养的欠缺 | 第48-49页 |
2. 心理学素养的欠缺 | 第49-50页 |
(三) 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 第50-51页 |
五、解决学校教育不公正的思路和对策 | 第51-64页 |
(一) 树立公正的教育理念 | 第52-56页 |
(二) 确定教育公正的原则 | 第56-61页 |
1. 受教育者权利平等 | 第56-57页 |
2. 受教育者机会均等 | 第57-58页 |
3. 教育资源分配公正 | 第58-59页 |
4. 弱势群体补偿公正 | 第59-61页 |
(三) 提升教师的素养 | 第61-64页 |
1. 提高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 | 第61-62页 |
2.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