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引言第11-15页
 一、研究对象第11页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1-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页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第13-15页
第一章 意义世界的本体解读第15-46页
 一、意义的内涵第15-26页
  (一) 意义的概念解析第16-23页
  (二) 意义与精神、物质、价值等概念的区分第23-26页
 二、意义世界的基本特征第26-35页
  (一) 超越性第26-28页
  (二) 多样性第28-30页
  (三) 社会性第30-31页
  (四) 情意性第31-32页
  (五) 指引性第32-33页
  (六) 生成性第33-35页
 三、个体意义世界形成的一般特点第35-46页
  (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意义世界创生的现实基础第35-37页
  (二) 意义世界一般是根源于生活本身的“矛盾”,内在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第37-38页
  (三) 理解活动的发生是个体意义世界形成的必要条件第38-40页
  (四) 意义世界的形成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一般要经由一个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过程第40-42页
  (五) 意义世界形成过程是个体主体性及价值标准不断提升之辩证发展的过程第42-46页
第二章 偏离意义追求的现代人第46-80页
 一、意义世界是人所特有的世界第46-53页
  (一) 人是意义的存在第46-49页
  (二) 意义之于人的重要意义第49-53页
 二、成人世界的意义危机第53-62页
  (一) 人与超越性精神追求的疏离第54-56页
  (二) 人与价值选择标准的疏离第56-58页
  (三) 人与道德的疏离第58页
  (四)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情感疏离第58-60页
  (五) 人与自然社会性属性的疏离第60-61页
  (六) 人与自我反思的疏离第61-62页
 三、青少年世界的意义盲点第62-73页
  (一) 缺乏理想与追求第63-65页
  (二)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淡薄第65-66页
  (三) 正义感、责任感、道德感的“丢失”第66-67页
  (四) 人生价值观名利化,平面化第67-69页
  (五) 人际关系疏离,人情淡薄第69-70页
  (六) 钟情于物质消费、感官享乐第70-73页
 四、如何评价意义危机第73-74页
 五、意义危机产生的原因探析第74-80页
  (一) 经济方式的转换第74-76页
  (二) 精英文化的式微第76-77页
  (三) 科学主义至上第77-80页
第三章 偏离意义引领的道德教育第80-104页
 一、偏离意义引领之道德教育的现实图景第80-94页
  (一) 意义引领在德育目标中的失落第80-83页
  (二) 意义引领在德育内容中的失落第83-86页
  (三) 意义引领在德育方式、方法、途径中的失落第86-89页
  (四) 意义引领在教育者眼中的失落第89-94页
 二、意义引领在道德教育中失落的原因分析第94-104页
  (一) 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片面性理解第95-97页
  (二) 以功利性追求为主的学校教育第97-100页
  (三) 来自教育者方面的原因第100-102页
  (四) 来自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第102-104页
第四章 构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上)第104-136页
 一、道德教育关注意义的必要性分析第104-115页
  (一) 关注意义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本真内涵第104-106页
  (二) 规范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关注意义第106-107页
  (三) 关注意义是人性发展完善之必需第107-108页
  (四) 关注意义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必要元素第108-112页
  (五) 关注意义是学校教育的本真体现第112-114页
  (六) 个体意义世界的辩证发展需要关注意义第114-115页
 二、是否关注意义是区别不同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准第115-118页
  (一) 道德教育视角下的意义第115-116页
  (二) 以是否关注意义为划分标准的两类道德教育的特点分析第116页
  (三) 判别道德教育是否关注意义的关键词——“理解”的意蕴分析第116-118页
 三、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的特征分析第118-130页
  (一) 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是扎根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第118-122页
  (二) 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是注重自我建构与外在教育引导相结合的教育第122-123页
  (三) 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尊多”而“导一”的教育第123-125页
  (四) 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是注重情感与理性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第125-127页
  (五) 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是正面教育与负面事例的引证相结合的教育第127-128页
  (六) 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是个体价值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相结合的教育第128-129页
  (七) 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师生之间变单向灌输为对话交流的教育第129-130页
 四、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的发展目标第130-136页
  (一) 道德学习主体理想追问精神的养成第131-134页
  (二) 道德学习主体反思质疑品质的养成第134-136页
第五章 构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下)第136-182页
 一、“意义论”德育理念——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成功进行之观念基础第136-140页
  (一) 德育对象观之意义理念的体现第136-138页
  (二) 德育目标观之意义理念的体现第138-139页
  (三) 德育切入点之意义理念的体现第139-140页
 二、理解——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成功进行之关键因素第140-151页
  (一) 道德教育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性分析第141-143页
  (二) 受教育者道德情感能力的培养——理解活动发生的必要元素第143-144页
  (三) 对话、生命叙事——以理解活动发生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方式第144-151页
 三、德育实践活动——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成功进行之有效途径第151-165页
  (一) 德育活动之于意义理解的独特作用第152-153页
  (二) 德育活动开展的注意事项第153-158页
  (三) 提升德育活动质量的两翼——创设真实的道德冲突,开展情境化道德教学第158-165页
 四、智慧型教师——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成功进行之保证第165-182页
  (一) 智慧型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第165-172页
  (二) 智慧型教师的培养策略第172-182页
结语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3页
后记第193-19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
下一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以朝鲜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