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1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 | 第16-28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7-25页 |
·受西方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18-21页 |
·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继承 | 第21-22页 |
·对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22-23页 |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弘扬 | 第23-25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理论雏形期 | 第25-26页 |
·理论巅峰期 | 第26页 |
·理论修正期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2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28-50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哲学观点 | 第28-35页 |
·对传统道德教育哲学的扬弃 | 第28-31页 |
·元伦理学假设 | 第31-33页 |
·规范伦理学的公正首要性假设 | 第33-35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心理学观点 | 第35-40页 |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划分的依据 | 第35-36页 |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 | 第36-37页 |
·道德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7-40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观点 | 第40-49页 |
·发展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 第40-41页 |
·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 第41-46页 |
·道德氛围和隐性课程 | 第46-48页 |
·强调主体性的德育对象观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评价与启迪 | 第50-76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评价 | 第50-67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合理性 | 第50-54页 |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存在问题与质疑 | 第54-62页 |
·新科氏道德教育理论的若干修正 | 第62-67页 |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7-70页 |
·德育目标偏离实际 | 第67-69页 |
·德育途径的单一化 | 第69页 |
·德育氛围营造的缺失 | 第69-70页 |
·科氏及新科氏理论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迪 | 第70-75页 |
·以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的 | 第71-72页 |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德育的基本原则 | 第72-73页 |
·提高德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 第73-74页 |
·以道德认知为主兼顾道德素质的整体培养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