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4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三、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18-29页 |
(一) 关于信息伦理理论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 信息伦理理论研究的维度 | 第19-23页 |
(三) 国外信息伦理教育研究动态 | 第23-28页 |
(四) 国内信息伦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28-29页 |
四、研究设想 | 第29-3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四) 研究设想的形成与研究框架的提出 | 第30-31页 |
(五) 本文创新之处 | 第31-33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33-48页 |
(一) 信息社会 | 第33-36页 |
(二) 信息伦理 | 第36-45页 |
(三) 信息伦理教育 | 第45-48页 |
第一章 信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 第48-76页 |
一、信息伦理与传统伦理界说 | 第48-57页 |
(一) 信息伦理与传统伦理的不同 | 第48-52页 |
(二) 信息伦理与传统伦理的联系 | 第52-54页 |
(三) 信息伦理对传统伦理的冲击 | 第54-57页 |
二、信息社会理想公民的培养 | 第57-70页 |
(一) 倡扬信息伦理精神 | 第57-65页 |
(二) 培育信息素养 | 第65-68页 |
(三) 塑造信息时代道德人格 | 第68-70页 |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 第70-71页 |
(一) 传统道德教育目的的“人类中心主义” | 第70-71页 |
(二) 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整齐划一性 | 第71页 |
(三) 传统道德教育中的师生观与教育方式 | 第71页 |
四、信息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第71-76页 |
(一) 开展信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 第71-73页 |
(二) 信息伦理教育的作用 | 第73-76页 |
第二章 信息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与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76-123页 |
一、信息社会发展与信息伦理教育 | 第76-90页 |
(一) 信息社会的特征 | 第76-79页 |
(二) 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问题 | 第79-87页 |
(三) 信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伦理挑战 | 第87-90页 |
二、信息伦理学观照下的信息伦理教育 | 第90-107页 |
(一) 信息伦理学的发展历程 | 第91-94页 |
(二) 信息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 第94-100页 |
(三) 信息伦理的基本原则 | 第100-107页 |
三、信息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07-118页 |
(一) 信息伦理教育目的论基础 | 第107-109页 |
(二) 信息伦理教育的义务论基础 | 第109-111页 |
(三) 信息伦理教育的德性论基础 | 第111-113页 |
(四) 信息伦理教育的人性论根基 | 第113-116页 |
(五) 信息伦理教育中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基础 | 第116-118页 |
四、世界范围内学校信息伦理教育发展的背景 | 第118-123页 |
(一) 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 | 第118-121页 |
(二) 若干国家信息伦理教育发展 | 第121-123页 |
第三章 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在信息社会中的效用 | 第123-175页 |
一、传统道德教育:培养信息社会理想公民的基本资源 | 第123-127页 |
(一) 传统与道德教育传统 | 第123-125页 |
(二) 信息时代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 | 第125页 |
(三) 传统道德教育与信息社会理想公民培养 | 第125-127页 |
二、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在信息社会的适用 | 第127-141页 |
(一)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28-130页 |
(二)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130-135页 |
(三) 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的主要观点 | 第135-138页 |
(四) 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的批判 | 第138-139页 |
(五) 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之于信息社会的意义 | 第139-141页 |
三、关怀伦理教育理论在信息社会的适用 | 第141-152页 |
(一) 女性观点的关怀伦理学的建构 | 第141-145页 |
(二) 诺丁斯关怀伦理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45-149页 |
(三) 关怀伦理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149-150页 |
(四) 关怀伦理教育理论之于信息社会的意义 | 第150-152页 |
四、价值澄清教育理论在信息社会的适用 | 第152-160页 |
(一) 价值澄清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153-154页 |
(二) 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主张 | 第154-157页 |
(三) 基于价值澄清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 | 第157-158页 |
(四) 对价值澄清教育理论的简评 | 第158-159页 |
(五) 价值澄清教育理论之于信息社会的意义 | 第159-160页 |
五、品格教育理论在信息社会的适用 | 第160-169页 |
(一) 品格教育运动的复兴 | 第160-162页 |
(二) 品格教育理论的蕴涵 | 第162-164页 |
(三) 品格教育的实施策略与评价方式 | 第164-166页 |
(四) 品格教育实践案例 | 第166-168页 |
(五) 品格教育理论之于信息社会的意义 | 第168-169页 |
六、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在美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中的运用 | 第169-175页 |
(一) 传统道德教育是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的文化资源 | 第169-170页 |
(二) 信息伦理教育中凸显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理念 | 第170-172页 |
(三) 信息伦理教学中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运用 | 第172-175页 |
第四章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伦理教育建设 | 第175-234页 |
一、信息伦理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 第175-181页 |
(一) 信息社会理想公民的培养 | 第175-176页 |
(二) 信息伦理教育的功能 | 第176-180页 |
(三) 信息伦理教育的价值 | 第180-181页 |
二、美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的目标 | 第181-188页 |
(一) 美国学者对信息伦理可教授性的讨论 | 第182-183页 |
(二) 信息伦理教育的目标 | 第183-188页 |
三、美国学校信息伦理课程与教学 | 第188-211页 |
(一) 社会取向变革与发展模式 | 第188-190页 |
(二) 伦理决策取向变革与发展模式 | 第190-194页 |
(三) 学科取向变革与发展模式 | 第194-198页 |
(四) 综合信息伦理课程:以“社会研究”领域为例 | 第198-206页 |
(五) 在线信息伦理教育模式 | 第206-211页 |
四、美国信息伦理教育整体环境建设 | 第211-226页 |
(一) 确立国家或行业自律机制,提升网络安全 | 第211-213页 |
(二) 出台各种网络保护法案,提供信息伦理建设的法律保证 | 第213-218页 |
(三) 采取校本干预措施 | 第218-220页 |
(四) 制定信息伦理规范 | 第220-221页 |
(五) 加强国际合作 | 第221-222页 |
(六) 采取社会教育策略 | 第222-226页 |
五、美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个案评析 | 第226-234页 |
(一) 科罗拉多州蒙纳彻高中的“学校—学区—社会”合作模式 | 第226-227页 |
(二) 詹姆斯麦迪逊大学与地方公立中学合作计划 | 第227-230页 |
(三) 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郡公立学校信息伦理课程设计 | 第230-234页 |
第五章 学校信息伦理教育未来视野与模式建构 | 第234-252页 |
一、信息伦理教育未来视野:关注全球公民和共同性 | 第234-238页 |
(一) 全球伦理的提出 | 第234-236页 |
(二) 全球信息伦理的寻求与建构 | 第236-237页 |
(三) 全球公民和共同性 | 第237-238页 |
二、我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模式初探 | 第238-252页 |
(一) 制定《中小学生信息伦理教育标准》 | 第239-242页 |
(二) 构建综合化、基础化的信息伦理教育内容体系 | 第242-244页 |
(三) 采用多元化的信息伦理教育推动策略 | 第244-252页 |
结束语 | 第252-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5-261页 |
后记 | 第261-26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