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线路引入枢纽问题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线路引入枢纽问题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线路引入枢纽相关问题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线路引入枢纽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 ·枢纽概述 | 第16页 |
| ·铁路枢纽分类 | 第16页 |
| ·铁路枢纽总布置图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19页 |
| ·枢纽在铁路网上的地位和作用 | 第17页 |
| ·引入线路的技术特征 | 第17-18页 |
| ·引入线路的客、货运量及其流向和性质 | 第18页 |
| ·枢纽内既有设备的现状 | 第18-19页 |
| ·铁路线路引入既有枢纽的方式 | 第19页 |
| ·高速铁路引入枢纽应满足的要求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线路引入枢纽的影响因素研究和评价方法选择 | 第21-35页 |
| ·影响因素分析和评价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 第21页 |
| ·线路引入枢纽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 第21-30页 |
| ·南京枢纽线路引入情况研究 | 第22-26页 |
| ·上海枢纽线路引入情况研究 | 第26-28页 |
| ·常州地区线路引入情况研究 | 第28页 |
| ·厦门枢纽线路引入情况研究 | 第28-30页 |
| ·线路引入枢纽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 第30-31页 |
| ·线路引入枢纽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 ·线路引入枢纽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1-35页 |
| ·评价方法分析 | 第31-33页 |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3-34页 |
|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线路引入枢纽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评价模型 | 第35-48页 |
| ·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 ·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1页 |
| ·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7页 |
| ·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37-38页 |
| ·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各层次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38-41页 |
| ·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1-46页 |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线路引入枢纽方案比选模型分析 | 第46-48页 |
| ·评语集的确定 | 第46页 |
| ·模糊关系矩阵的构建 | 第46页 |
|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六安景线路引入景德镇枢纽方案研究 | 第48-62页 |
| ·景德镇地区概况 | 第48-50页 |
| ·既有铁路概况 | 第48-49页 |
| ·地区在建、拟建项目说明 | 第49-50页 |
| ·有关项目对景德镇地区总图研究情况 | 第50页 |
| ·六安景线路引入景德镇总图方案 | 第50页 |
| ·皖赣通道客货共线方案系列 | 第50-56页 |
| ·方案简介 | 第50-52页 |
| ·方案评价 | 第52-56页 |
| ·皖赣通道客货分线方案系列 | 第56-60页 |
| ·方案简介 | 第56-58页 |
| ·方案评价 | 第58-60页 |
| ·方案比选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第62-63页 |
|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