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与沪宁城际并行段项目施工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我国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机遇 | 第9-10页 |
| ·高速铁路建设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我国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7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并行段项目施工管理概述 | 第17-29页 |
| ·高速铁路工程项目及其特点 | 第17-21页 |
| ·高速铁路工程项目 | 第17页 |
| ·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特点 | 第17-18页 |
| ·高速铁路项目施工管理发展趋势 | 第18-21页 |
| ·并行段工程项目概况 | 第21-27页 |
| ·工程概况 | 第21-25页 |
| ·工程特点 | 第25-26页 |
| ·工程重难点分析 | 第26-27页 |
| ·并行段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及任务 | 第27-28页 |
| ·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 ·项目施工管理的基本任务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并行段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 | 第29-51页 |
| ·并行段项目质量安全目标 | 第29-30页 |
| ·质量安全目标 | 第29页 |
| ·质量安全特点分析 | 第29-30页 |
| ·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 第30-41页 |
| ·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 第30-36页 |
|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 第36-41页 |
|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深化过程控制 | 第41-46页 |
| ·用相关技术标准指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 第41页 |
| ·完善地质勘察监理及施工图审核制度 | 第41-43页 |
| ·重视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作用 | 第43-44页 |
| ·项目施工危险源控制 | 第44-46页 |
| ·紧邻既有线施工安全风险应急分析 | 第46-50页 |
| ·应急救援处理机制 | 第46-47页 |
| ·应急救援物资配备 | 第47-48页 |
| ·应急救援计划的启动 | 第48-49页 |
| ·救援列车的开行 | 第49页 |
| ·应急抢险与救援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并行段项目进度管理与控制 | 第51-67页 |
| ·项目总体施工进度 | 第51-53页 |
| ·施工进度计划 | 第51-52页 |
| ·工程进度横道图 | 第52-53页 |
| ·进度影响因素及保证措施 | 第53-58页 |
| ·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6页 |
| ·进度保证措施 | 第56-58页 |
| ·施工组织方案的综合控制与动态调整 | 第58-66页 |
| ·网络化与信息化综合控制 | 第60页 |
| ·施工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 | 第60-61页 |
| ·以架梁为主线的施工组织动态调整 | 第61-64页 |
| ·紧邻既有线区段的路基施工组织优化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并行段项目施工协调管理分析 | 第67-78页 |
| ·施工现场的协调 | 第67-73页 |
| ·征地拆迁工作的协调 | 第67页 |
| ·路基预压时间与总工期的协调 | 第67-68页 |
| ·沪宁架梁与京沪施工的协调 | 第68-70页 |
| ·沪宁列车试运行与京沪施工的协调 | 第70-72页 |
| ·现场施工的管理协调 | 第72-73页 |
| ·施工单位与各相关单位的协调 | 第73-74页 |
| ·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 | 第73页 |
| ·与业主的协调 | 第73页 |
| ·与设计单位的协调 | 第73页 |
| ·与监理单位的协调 | 第73-74页 |
| ·与相邻施工单位、前后专业的协调 | 第74页 |
| ·与专业接口的协调 | 第74页 |
| ·与既有公路、铁路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 第74-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附录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