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8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6页
    三、论文的构思第16-17页
    四、论文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关系的现实境况第18-28页
    第一节 思政课师生主体关系定位不清楚,师生互动效果差第18-22页
        一、师生互动关系定义第18-19页
        二、教师为主导掩盖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第19-21页
        三、互动方式形式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热情第21-22页
    第二节 思政课师生互动生态系统未建立,师生互动效率低第22-25页
        一、单一的物理环境与思维活跃的学生不相适宜第22-23页
        二、枯燥的精神环境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第23-24页
        三、课堂互动环境建设不足第24-25页
    第三节 思政课堂互动场未形成,师生互动效益不明显第25-28页
        一、以组织化为主,缺乏与非正式手段的结合第25页
        二、以信息传递为主,缺乏情感交流的融入第25-26页
        三、以有形课堂为主,缺乏无形课堂支撑第26-28页
第二章 团体动力学与师生互动关系的契合性分析第28-34页
    第一节 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内核第28-29页
    第二节 团体动力学运用于师生互动关系的可行性分析第29-31页
        一、团体动力学中“结构论”与思政课堂第30-31页
        二、团体动力学中“相互影响”与思政课师生互动关系第31页
    第三节 团体动力学回应师生互动关系的价值意蕴第31-34页
第三章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思政课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对策第34-46页
    第一节 “人”的再出场:团体动力学下思政课主体关系的转型第34-36页
        一、团体动力学下思政课的主客体关系第34-35页
        二、由“我”到“我们”的转型第35页
        三、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型第35-36页
    第二节 “环境”的新诠释:团体动力学下思政课的互动生态系统第36-40页
        一、物理环境的变迁第37页
        二、精神环境的改造第37-39页
        三、思政课堂互动环境的重建第39-40页
    第三节 “共同生活”的营造:构建团体动力学下的思政课堂互动场第40-46页
        一、场力的创造性运用:团体内聚力与团体压力的交互第40-41页
        二、思政课堂的新型组织结构第41-42页
        三、思政课堂的准稳态平衡第42-43页
        四、思政课的师生“伦理型共同体”第43-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庭关系失调青少年厌学行为矫正的实务探索
下一篇:技术创新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对关联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