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歌教学的建议与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关于《离骚》教学的呈现方式 | 第20-28页 |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歌教学的建议 | 第20-24页 |
(二)语文教科书关于《离骚》教学的呈现方式 | 第24-28页 |
三、《离骚》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28-36页 |
(一)学生学习状况 | 第28-31页 |
1.学习兴趣浓厚 | 第28-29页 |
2.认可教师教学 | 第29页 |
3.知识认识全面 | 第29-30页 |
4.实际行动力差 | 第30页 |
5.教学评价单一化 | 第30-31页 |
(二)教师教学现状 | 第31-36页 |
1.教学篇目的基本情况 | 第31页 |
2.教学过程观察提纲 | 第31-36页 |
四、《离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分析 | 第36-50页 |
(一)知人论世:屈原 | 第36-38页 |
1.屈原的精神内涵 | 第36页 |
2.课程标准对背景知识的建议 | 第36-37页 |
3.一线教师关于屈原的呈现方式 | 第37页 |
4.教学策略分析 | 第37-38页 |
(二)多元理解:解题 | 第38-39页 |
1.“离骚”的多元内涵 | 第38页 |
2.语文教科书关于题目的呈现方式 | 第38页 |
3.一线教师关于题目的教学方式 | 第38-39页 |
4.教学策略分析 | 第39页 |
(三)重点剖析:文言知识 | 第39-43页 |
1.《离骚》(节选)的文言知识 | 第39-40页 |
2.课程标准对古诗歌文言知识的建议 | 第40-41页 |
3.语文教科书中文言知识的呈现 | 第41页 |
4.一线教师对文言知识的选择与方法展示 | 第41-42页 |
5.教学策略分析 | 第42-43页 |
(四)文学魅力:写作手法 | 第43-46页 |
1.《离骚》的写作手法 | 第43-44页 |
2.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建议 | 第44页 |
3.语文教科书对写作手法的要求 | 第44-45页 |
4.一线教师关于写作手法的教学策略 | 第45页 |
5.教学策略分析 | 第45-46页 |
(五)百家争鸣:思想情感 | 第46-50页 |
1.《离骚》的主要思想情感 | 第46页 |
2.课程标准对古诗歌情感的建议 | 第46-47页 |
3.语文教科书关于《离骚》情感的呈现 | 第47页 |
4.一线教师关于思想情感的呈现方式 | 第47-49页 |
5.教学策略分析 | 第49-50页 |
五、总结 | 第50-56页 |
(一)教学目标的建议 | 第50-51页 |
(二)教学内容的建议 | 第51-53页 |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 第53-54页 |
(四)教学评价的建议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一)专著类 | 第57页 |
(二)期刊类 | 第57-58页 |
(三)论文集 | 第58页 |
(四)文件类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