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排烟口布置形式和排烟模式对地铁换乘站火灾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表第7-11页
1.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地铁发展概况第11页
        1.1.2 火灾事故统计分析第11-12页
        1.1.3 地铁火灾特点第12-13页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第13-16页
        1.2.1 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存在的不足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8页
2.模型建立和数值理论基础第18-28页
    2.1 车站模型介绍第18-20页
        2.1.1 站厅层结构第19页
        2.1.2 地下二层站台层结构第19页
        2.1.3 地下三层站台层结构第19页
        2.1.4 火灾排烟系统设计第19-20页
    2.2 人员安全疏散的评判标准第20-22页
    2.3 FDS模拟方法第22页
    2.4 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第22-23页
    2.5 FDS模拟条件设置第23-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8页
3.站台层排烟口布置形式对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第28-54页
    3.1 排烟口布置形式说明第28-30页
        3.1.1 排烟口布置第28-29页
        3.1.2 测点布置说明第29-30页
    3.2 火源位于站台层中央时排烟口布置形式对排烟效果的影响第30-40页
        3.2.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第30-32页
        3.2.2 CO浓度分析第32-35页
        3.2.3 温度场分析第35-38页
        3.2.4 能见度分析第38-40页
        3.2.5 小结第40页
    3.3 火源偏向站台层一侧时排烟口布置形式对排烟效果的影响第40-52页
        3.3.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第41-44页
        3.3.2 CO浓度分析第44-46页
        3.3.3 温度场分析第46-50页
        3.3.4 能见度分析第50-52页
        3.3.5 小结第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站厅层排烟模式研究第54-83页
    4.1 火源强度5MW时站厅层局部排烟和全面排烟的效果分析第54-64页
        4.1.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第54-57页
        4.1.2 CO浓度分析第57-59页
        4.1.3 温度场分析第59-62页
        4.1.4 能见度分析第62-64页
        4.1.5 小结第64页
    4.2 火源强度15MW时站厅层局部排烟和全面排烟的效果分析第64-73页
        4.2.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第64-66页
        4.2.2 CO浓度分析第66-68页
        4.2.3 温度场分析第68-71页
        4.2.4 能见度分析第71-72页
        4.2.5 小结第72-73页
    4.3 站台加压送风时站厅层局部排烟和全面排烟的效果分析第73-82页
        4.3.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第73-75页
        4.3.2 CO浓度分析第75-77页
        4.3.3 温度场分析第77-80页
        4.3.4 能见度分析第80-81页
        4.3.5 小结第81-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站台层排烟模式研究第83-99页
    5.1 测点布置和工况说明第83-84页
    5.2 火源强度对站台排烟效果的影响分析第84-91页
        5.2.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第84-86页
        5.2.2 CO浓度分析第86-87页
        5.2.3 温度分析第87-90页
        5.2.4 能见度分析第90页
        5.2.5 楼梯口风速监测第90-91页
    5.3 非着火层送风对着火站台层排烟效果的影响分析第91-97页
        5.3.1 烟气蔓延情况分析第91-93页
        5.3.2 CO浓度分析第93-94页
        5.3.3 温度分析第94-96页
        5.3.4 能见度分析第96-97页
        5.3.5 楼梯口风速监测第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99页
6.数值模拟合理性验证第99-103页
    6.1 经验论证第99-100页
    6.2 实验模拟对比第100-102页
    6.3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7.结论与展望第103-105页
    7.1 结论第103-104页
    7.2 展望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钝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Cu、Cr的钝化效果研究
下一篇:岛式地铁车站火灾烟气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