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1.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 第8页 |
1.2 我国农田土壤主要污染源 | 第8-9页 |
1.2.1 工业生产排放 | 第8页 |
1.2.2 污水灌溉 | 第8-9页 |
1.2.3 农药化肥的使用 | 第9页 |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 第9-10页 |
1.3.1 隐蔽性 | 第9页 |
1.3.2 累积性 | 第9-10页 |
1.3.3 长期性 | 第10页 |
1.4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的危害 | 第10-11页 |
1.4.1 对微生物、土壤动物的危害 | 第10页 |
1.4.2 对植物的危害 | 第10页 |
1.4.3 对人类的危害 | 第10-11页 |
1.5 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进程 | 第11页 |
1.5.1 国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5.2 国内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6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6.1 物理修复技术 | 第12页 |
1.6.2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2-13页 |
1.6.3 动物修复技术 | 第13页 |
1.7 土壤化学钝化修复技术及常见钝化材料的种类 | 第13-14页 |
1.7.1 化学钝化修复技术 | 第13页 |
1.7.2 常用钝化剂种类 | 第13-14页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5-16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15页 |
2.1.2 供试作物 | 第15页 |
2.1.3 供试钝化材料 | 第15-1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6-18页 |
2.2.1 试验方案 | 第16页 |
2.2.2 试验管理、采集与分析 | 第16-17页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7页 |
2.2.4 分析项目的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1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8-41页 |
3.1 不同钝化材料种植油菜和玉米后土壤pH的变化 | 第18-19页 |
3.2 不同钝化材料种植油菜和玉米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 第19-20页 |
3.3 不同钝化材料对污灌土壤中Cu、Cr的Tessier五种形态的影响 | 第20-31页 |
3.3.1 不同钝化材料对污灌土壤中Cu的Tessier五种形态的影响 | 第20-25页 |
3.3.2 不同钝化材料对污灌土壤中Cr的Tissier五种形态的影响 | 第25-30页 |
3.3.3 油菜、玉米中Cu、Cr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 第30-31页 |
3.4 不同钝化材料对污灌土壤中有效态Cu、Cr的影响 | 第31-34页 |
3.4.1 不同钝化材料对污灌土壤中有效态Cu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2 不同钝化材料对污灌土壤中有效态Cr的影响 | 第32-34页 |
3.5 油菜、玉米Cu、Cr含量的安全性评价分析 | 第34-35页 |
3.5.1 油菜、玉米Cu含量的安全性评价分析 | 第34-35页 |
3.5.2 油菜、玉米Cr含量的安全性评价分析 | 第35页 |
3.6 不同钝化材料对油菜、玉米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35-41页 |
3.6.1 不同钝化材料对油菜、玉米干重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2 不同钝化材料对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第37-39页 |
3.6.3 不同钝化材料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5 问题与讨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Abstract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