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13-18页 |
二、国外研究 | 第18-20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民族预科教育 | 第21-22页 |
二、教育政策 | 第22页 |
三、合法性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23-24页 |
三、访谈法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性的范畴概述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民族教育政策合法性的内涵 | 第26-27页 |
一、教育政策合法性的含义 | 第26页 |
二、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性的维度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价值意蕴 | 第27-31页 |
一、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二、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价值定位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性的来源 | 第31-38页 |
第一节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合法性的基础 | 第31-34页 |
一、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 | 第31-32页 |
二、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法理基础 | 第32-33页 |
三、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 第34-38页 |
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 第34-35页 |
二、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化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性危机及其表现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 第38-39页 |
一、政治合法性危机 | 第38页 |
二、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 第39-47页 |
一、政策参与危机 | 第39-41页 |
二、政策有效性危机 | 第41-44页 |
三、政策认同危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 第47-57页 |
第一节 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 第47-49页 |
一、财力资源投入不足 | 第47-48页 |
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 第48-49页 |
三、物力资源投入不足 | 第49页 |
第二节 社会价值多元发展 | 第49-50页 |
一、社会主义政治环境 | 第49页 |
二、多元价值观念的发展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50-52页 |
一、我国民族教育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第50-51页 |
二、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数量不足 | 第51-52页 |
第四节 社会知晓度不足 | 第52-54页 |
一、大众对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主观臆断 | 第52-53页 |
二、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时效性无法保证 | 第53-54页 |
第五节 研究支撑不足 | 第54-57页 |
一、理论成果不足 | 第54-55页 |
二、共同的理论基础缺乏构建 | 第55页 |
三、专业学术组织影响力不足 | 第55页 |
四、专门出版刊物数量缺乏 | 第55-56页 |
五、优秀的专业研究队伍亟待完善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提升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合法性的建议 | 第57-63页 |
第一节 提升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参与的合法性 | 第57-58页 |
一、保证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绝对权威性 | 第57页 |
二、发挥科学政策参议主体的合力作用 | 第57-58页 |
三、保证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参与主体的参与度 | 第58页 |
第二节 保障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 第58-60页 |
一、建立多元身份和多层次标准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 | 第58-59页 |
二、优化课程政策 | 第59页 |
三、适当调整教师政策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加强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社会认同度 | 第60-61页 |
一、改善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政策 | 第60-61页 |
二、提升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社会知晓度 | 第61页 |
第四节 加强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理论研究 | 第61-63页 |
一、建立民族预科教育法律体系 | 第61-62页 |
二、加强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理论研究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录一 | 第72-77页 |
附录二 | 第77-79页 |
附录三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