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加深对文言虚词重要性的认识 | 第9页 |
1.2.2 优化文言虚词教学方法 | 第9-10页 |
1.2.3 紧跟时代强音,感悟民族文化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1 关于文言虚词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关于文言虚词教学的研究 | 第12-16页 |
1.3.3 关于文言虚词源流的研究 | 第16页 |
1.3.4 小结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4.2 统计分类法 | 第17页 |
1.4.3 行动研究法 | 第17-18页 |
2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概述 | 第18-27页 |
2.1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现状调查 | 第18-21页 |
2.1.1 文言虚词教学现状 | 第18-19页 |
2.1.2 文言虚词学习现状 | 第19-21页 |
2.2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1-25页 |
2.2.1 教师方面 | 第21-23页 |
2.2.2 学生方面 | 第23-24页 |
2.2.3 外在方面 | 第24-25页 |
2.3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价值 | 第25-27页 |
2.3.1 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 | 第25-26页 |
2.3.2 帮助学生应对文言考试 | 第26页 |
2.3.3 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 第26-27页 |
3 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梳理与探源 | 第27-52页 |
3.1 文言虚词概述 | 第27页 |
3.2 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梳理及探源 | 第27-52页 |
3.2.1 探源概念界定 | 第27页 |
3.2.2 文言虚词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梳理统计 | 第27-49页 |
3.2.3 文言虚词探源举例 | 第49-52页 |
4 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 | 第52-62页 |
4.1 探源研究对文言虚词教学的意义 | 第52-55页 |
4.1.1 教师方面 | 第52-53页 |
4.1.2 学生方面 | 第53-54页 |
4.1.3 教学方面 | 第54-55页 |
4.2 基于探源的文言虚词教学策略 | 第55-60页 |
4.2.1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55-56页 |
4.2.2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 第56-60页 |
4.3 多角度反馈文言虚词探源的效果 | 第60-62页 |
4.3.1 在课外作业中反馈 | 第60-61页 |
4.3.2 在阅读实践中反馈 | 第61页 |
4.3.3 在考试检测中反馈 | 第61-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初中教师教授文言虚词情况调查问卷 | 第66-67页 |
附录二:初中生文言虚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第67-68页 |
附录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梳理表 | 第68-96页 |
附录四:基于探源的文言虚词教学案例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