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1页 |
1.1.2 技术背景 | 第11-12页 |
1.1.3 交通指数发展需求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交通运行指数研究模型与方法 | 第20-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交通运行指数 | 第20页 |
2.1.2 交通大数据 | 第20-21页 |
2.1.3 多层级 | 第21-22页 |
2.2 交通运行指标选取原则分析 | 第22-23页 |
2.3 基于单因素的交通运行指数模型研究 | 第23-29页 |
2.3.1 基于V/C比交通运行指数模型 | 第23-25页 |
2.3.2 基于出行时间的交通运行指数模型 | 第25-27页 |
2.3.3 基于拥堵里程比交通运行指数模型 | 第27-29页 |
2.4 基于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第29-31页 |
2.4.1 基于混合评价的交通运行指数模型 | 第29-30页 |
2.4.2 层次分析法模型 | 第30页 |
2.4.3 主成分分析法模型 | 第30-31页 |
2.4.4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基于方向特性的交叉口交通运行指数研究 | 第33-51页 |
3.1 交叉口交通运行特性分析 | 第33-38页 |
3.2 交叉口交通运行指标选取及计算 | 第38-42页 |
3.2.1 转向饱和度 | 第38-39页 |
3.2.2 转向排队长度 | 第39-41页 |
3.2.3 转向车道组车辆延误 | 第41-42页 |
3.3 交叉口交通运行指标隶属函数确定 | 第42-45页 |
3.4 交叉口交通运行指数构建 | 第45-49页 |
3.4.1 交通运行指标权重确定 | 第45-46页 |
3.4.2 交通运行指数算法 | 第46-48页 |
3.4.3 交通运行指数确定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基于方向特性的路段交通运行指数研究 | 第51-62页 |
4.1 路段交通运行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 路段交通运行指标选取及计算 | 第52-54页 |
4.2.1 分方向路段车速 | 第53页 |
4.2.2 分方向单车道交通量 | 第53页 |
4.2.3 分方向路段单位车道时间占有率 | 第53-54页 |
4.3 路段交通运行指标隶属函数确定 | 第54-57页 |
4.4 路段交通运行指数构建 | 第57-61页 |
4.4.1 交通运行指数研究方法 | 第57页 |
4.4.2 交通运行指标权重确定 | 第57-58页 |
4.4.3 交通运行指数算法构建 | 第58-60页 |
4.4.4 交通运行指数计算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基于路段和交叉口的多层级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研究 | 第62-70页 |
5.1 节点负荷程度确定 | 第62-66页 |
5.1.1 理论基础 | 第62-63页 |
5.1.2 节点权重确定 | 第63-66页 |
5.2 路段权重确定 | 第66-68页 |
5.3 多层级路网交通运行指数构建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算例分析 | 第70-91页 |
6.1 路网概况 | 第70-71页 |
6.2 数据获取分析 | 第71-76页 |
6.2.1 道路数据 | 第71-73页 |
6.2.2 交通运行数据 | 第73-76页 |
6.3 交叉口交通运行指数计算 | 第76-81页 |
6.3.1 交通运行指标计算 | 第76-78页 |
6.3.2 交通运行指数计算 | 第78-81页 |
6.4 路段交通运行指数计算 | 第81-84页 |
6.4.1 交通运行指标计算 | 第81-82页 |
6.4.2 交通运行指数计算 | 第82-84页 |
6.5 片区路网交通运行指数计算 | 第84-85页 |
6.6 指数对比分析 | 第85-89页 |
6.7 本章小节 | 第89-9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