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全自动运行系统车载子系统仿真平台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1 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2 全自动运行系统车载子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2 地铁全自动运行系统简介 | 第14-20页 |
2.1 地铁全自动运行系统概述 | 第14-17页 |
2.1.1 全自动运行系统定义 | 第14页 |
2.1.2 全自动运行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第14-15页 |
2.1.3 全自动运行系统结构分析 | 第15-17页 |
2.2 地铁全自动运行车载子系统介绍 | 第17-20页 |
2.2.1 车载子系统结构 | 第17-18页 |
2.2.2 车载子系统功能分析 | 第18-20页 |
3 全自动运行系统仿真车载总体设计 | 第20-44页 |
3.1 系统层次与功能模块划分 | 第20-23页 |
3.2 DMI界面设计 | 第23-28页 |
3.2.1 速度表盘的实现 | 第25-26页 |
3.2.2 B2区目标距离光带的实现 | 第26-28页 |
3.3 司机控制器的实现 | 第28-30页 |
3.4 列车速度计算模块 | 第30-36页 |
3.4.1 列车牵引力计算 | 第30-31页 |
3.4.2 列车阻力计算 | 第31-33页 |
3.4.3 列车制动力计算 | 第33-34页 |
3.4.4 列车合力及速度计算 | 第34-36页 |
3.5 超速防护模块 | 第36-41页 |
3.5.1 安全制动曲线计算模块 | 第36-38页 |
3.5.2 超速防护模块 | 第38-39页 |
3.5.3 通信模块 | 第39-41页 |
3.6 辅助驾驶模块 | 第41-42页 |
3.7 通信模块 | 第42-44页 |
4 系统的运行与结果展示 | 第44-55页 |
4.1 其他子系统设计 | 第44-47页 |
4.1.1 仿真ATS系统设计 | 第44-46页 |
4.1.2 仿真联锁系统的设计 | 第46-47页 |
4.2 仿真运行结果展示 | 第47-55页 |
4.2.1 列车上电模拟 | 第48-49页 |
4.2.2 列车唤醒模拟 | 第49-50页 |
4.2.3 列车洗车模拟 | 第50-51页 |
4.2.4 临时限速模拟 | 第51-52页 |
4.2.5 正线停车模拟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