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 第12-13页 |
1.1.2 通识课程改革呼唤通识课程评价 | 第13-14页 |
1.1.3 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5页 |
1.6 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2.1 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理论 | 第29-33页 |
2.1.1 精义论 | 第29-30页 |
2.1.2 进步论 | 第30页 |
2.1.3 均衡论 | 第30-31页 |
2.1.4 融通论 | 第31-32页 |
2.1.5 本节小结 | 第32-33页 |
2.2 绩效评价理论 | 第33-34页 |
2.2.1 绩效管理理论 | 第33页 |
2.2.2 目标管理理论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方法 | 第35-63页 |
3.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37页 |
3.2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7-38页 |
3.2.1 科学性原则 | 第37页 |
3.2.2 系统性原则 | 第37页 |
3.2.3 导向性原则 | 第37-38页 |
3.2.4 可测量性原则 | 第38页 |
3.2.5 独立性原则 | 第38页 |
3.3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9页 |
3.3.1 通识课程设置 | 第39-43页 |
3.3.2 通识课程实施 | 第43-47页 |
3.3.3 通识课程效果 | 第47-49页 |
3.4 权重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9-61页 |
3.4.1 权重问卷信度检验 | 第49-50页 |
3.4.2 权重问卷效度检验 | 第50-51页 |
3.4.3 权重结果分析 | 第51-61页 |
3.5 量表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61-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 | 第63-101页 |
4.1 H大学通识课程设置概况 | 第63-67页 |
4.2 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 | 第67-100页 |
4.2.1 问卷预测 | 第67-73页 |
4.2.2 问卷正式施测 | 第73-78页 |
4.2.3 本节小结 | 第78页 |
4.2.4 H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78-10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提高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101-115页 |
5.1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提高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 | 第101-102页 |
5.2 完善通识课程设置,构建更为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 | 第102-106页 |
5.2.1 明确课程目标,加强对通识课程目标的宣传与解释工作 | 第102页 |
5.2.2 将通识必修与选修纳入同一体系统一设置,提高通选课学分比例 | 第102-103页 |
5.2.3 采用混合式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构建三层次的通识课程体系 | 第103-106页 |
5.3 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管理制度 | 第106-108页 |
5.3.1 与邻近高校组成通识课程师资联盟,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 第106页 |
5.3.2 对通识课程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 第106-107页 |
5.3.3 成立专门的通识课程教师评审委员会,规范师资管理 | 第107-108页 |
5.4 加强Mooc通识课程资源建设,逐渐推行“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108-111页 |
5.4.1 依托Mooc平台,加强通识课程资源建设 | 第108-109页 |
5.4.2 逐渐推行“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109-110页 |
5.4.3 全面推行通识课程助教制度 | 第110-111页 |
5.5 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组织机构作用,提高通识课程管理绩效 | 第111-115页 |
5.5.1 明晰通识教育组织机构的权、责、职 | 第111-113页 |
5.5.2 建立长效的通识课程评价机制,保障通识课程质量 | 第113页 |
5.5.3 加强选课平台建设,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 第113-114页 |
5.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附录 | 第122-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附件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