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3-14页 |
1.3.2 GIS空间分析法 | 第14页 |
1.3.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4页 |
1.3.4 实证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公共服务设施 | 第16页 |
2.1.2 基础教育设施 | 第16-17页 |
2.1.3 空间公正 | 第17-18页 |
2.1.4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正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空间公正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公共设施区位论 | 第19-20页 |
2.2.3 可达性理论 | 第20页 |
2.2.4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2页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22-30页 |
3.1 国内外各学科“空间公正”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3.1.1 社会学维度:空间正义 | 第22-23页 |
3.1.2 公共经济学维度:作为公共物品的公共空间 | 第23-24页 |
3.1.3 地理学维度:公共设施区位论和可达性研究 | 第24-25页 |
3.2 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3.2.1 配置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26页 |
3.2.2 配置优化布局研究 | 第26-27页 |
3.2.3 配置评价研究 | 第27-28页 |
3.3 教育空间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3.4 研究评述 | 第29-30页 |
4 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空间公正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9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0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0-32页 |
4.2.1 全面性原则 | 第30页 |
4.2.2 层次性原则 | 第30-31页 |
4.2.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1页 |
4.2.4 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32页 |
4.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2-36页 |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3页 |
4.3.2 指标分析说明 | 第33-35页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6页 |
4.4 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 | 第36-37页 |
4.4.1 数据标准化 | 第36-37页 |
4.4.2 测算方法 | 第37页 |
4.5 可视化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5 西安市城六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空间公正评价 | 第39-85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39-42页 |
5.2 西安市城六区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 第42-53页 |
5.2.1 基础信息调查情况 | 第42-48页 |
5.2.2 满意度信息调查情况 | 第48-53页 |
5.3 西安市城六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空间公正水平测算 | 第53-81页 |
5.3.1 指标项的计算 | 第53-79页 |
5.3.2 空间公正水平计算 | 第79-81页 |
5.4 评测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5.4.1 评测结果可视化表达 | 第81-82页 |
5.4.2 总体趋势 | 第82-83页 |
5.4.3 各区域分析 | 第83-85页 |
6 西安市基础教育设施优化配置的策略 | 第85-87页 |
6.1 合理学校布局,保障就学可达性 | 第85页 |
6.2 建立大学区共享机制,提高设施可获性 | 第85-86页 |
6.3 促进教育感知公正 | 第86-87页 |
7 结论讨论 | 第87-89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87-8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