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津西钢铁”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18-27页
    2.1 项目管理相关概述第18-20页
        2.1.1 项目及项目管理涵义第18-19页
        2.1.2 项目管理的体系第19-20页
        2.1.3 项目管理的干系人角色定位第20页
    2.2“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的相关概述第20-26页
        2.2.1“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的内涵第20-22页
        2.2.2“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的分类第22-23页
        2.2.3“订单式”人才培育的目的第23-24页
        2.2.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第24-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界定及目标第27-38页
    3.1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界定第27-29页
        3.1.1 将项目的概念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第27-28页
        3.1.2 基于项目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色第28-29页
        3.1.3 基于项目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执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第29页
    3.2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目标第29-30页
        3.2.1 面向品牌第29-30页
        3.2.2 面向企业(集团)第30页
        3.2.3 面向中间商第30页
    3.3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统筹规划第30-37页
        3.3.1 科学定位订单人才培养项目目标第30-31页
        3.3.2 总揽项目全局,做好宏观调控第31-32页
        3.3.3 明确各方角色定位,契约关系约束三方行为第32-35页
        3.3.4 科学组建团队,统筹规划,合理控制第35-36页
        3.3.5 设立完备的三方项目团队激励规则,以确保订单质强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津西钢铁”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现状分析第38-57页
    4.1“津西钢铁”订单培养项目概况第38-40页
        4.1.1“津西钢铁”订单项目基本简介第38页
        4.1.2“津西钢铁”订单班初期出现的问题第38-39页
        4.1.3 将项目管理引入到“津西钢铁”订单班第39-40页
        4.1.4“津西钢铁”订单项目阶段的划分第40页
    4.2“津西钢铁”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运行第40-49页
        4.2.1“津西钢铁”订单项目的启动第40-42页
        4.2.2“津西钢铁”订单项目的规划阶段第42-45页
        4.2.3“津西钢铁”订单项目的执行过程第45-47页
        4.2.4“津西钢铁”订单人才培养项目质量监控过程第47-48页
        4.2.5“津西钢铁”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收尾过程第48-49页
    4.3 对“津西钢铁”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第49-55页
    4.4“津西钢铁”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提升“津西钢铁”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第57-62页
    5.1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第57页
    5.2 合理定位“津西钢铁”订单培养项目三方角色第57-59页
        5.2.1 学校的角色定位第58页
        5.2.2 企业的角色定位第58页
        5.2.3 学生的角色定位第58-59页
    5.3 形成“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第59页
    5.4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第59-60页
    5.5 强化诚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第60页
    5.6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第60页
    5.7 提供模拟工作岗位,加强工学结合第60-61页
    5.8 及时评价、反馈人才培养效果第61页
    5.9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研究
下一篇:当前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