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 第18-25页 |
2.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界定 | 第18-20页 |
2.1.1 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 | 第18-19页 |
2.1.2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 第19页 |
2.1.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潜在优势 | 第20-21页 |
2.2.1 专业设置优势 | 第20页 |
2.2.2 人才培养优势 | 第20-21页 |
2.2.3 办学模式优势 | 第21页 |
2.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2.3.1 专业服务职能 | 第21-22页 |
2.3.2 科技服务职能 | 第22页 |
2.3.3 培训服务职能 | 第22-23页 |
2.3.4 志愿服务职能 | 第23页 |
2.3.5 对口交流职能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现状 | 第25-34页 |
3.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 | 第25-27页 |
3.1.1 社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 第25-26页 |
3.1.2 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高 | 第26页 |
3.1.3 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 第26-27页 |
3.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3.2.1 专业设置灵活性不强 | 第27页 |
3.2.2 科技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 第27-28页 |
3.2.3 继续教育培训能力有待拓展 | 第28页 |
3.2.4 志愿服务途径尚需创新 | 第28-29页 |
3.2.5 对口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 第29-30页 |
3.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成因 | 第30-33页 |
3.3.1 高职教育的历史原因 | 第30-31页 |
3.3.2 高职院校的自身原因 | 第31-32页 |
3.3.3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现行社会服务职能建设方案 | 第34-43页 |
4.1 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 第34-36页 |
4.1.1 建设基础 | 第34-35页 |
4.1.2 建设思路 | 第35页 |
4.1.3 建设目标 | 第35-36页 |
4.2 加强服务机制建设 | 第36-38页 |
4.2.1 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4.2.2 互动机制 | 第37-38页 |
4.2.3 保障机制 | 第38页 |
4.3 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 第38-41页 |
4.3.1 搭建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 | 第38-39页 |
4.3.2 搭建区域人力资源再生平台 | 第39-41页 |
4.3.3 搭建对口交流合作平台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加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的对策 | 第43-53页 |
5.1 提升社会服务意识 | 第43-45页 |
5.1.1 转变办学理念 | 第43-44页 |
5.1.2 关注社会需求 | 第44页 |
5.1.3 注重社会效益 | 第44-45页 |
5.2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 第45-46页 |
5.2.1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 | 第45页 |
5.2.2 开发和完善教育实训基地 | 第45-46页 |
5.2.3 搭建社会服务的三大平台 | 第46页 |
5.3 拓展社会服务范围 | 第46-48页 |
5.3.1 人才培训服务 | 第46-47页 |
5.3.2 科技供给服务 | 第47页 |
5.3.3 对口交流服务 | 第47-48页 |
5.4 理顺社会服务机制 | 第48-50页 |
5.4.1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办学机制 | 第48-49页 |
5.4.2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 第49-50页 |
5.4.3 资源共享的双赢机制 | 第50页 |
5.5 注重社会服务效果 | 第50-52页 |
5.5.1 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系统 | 第51页 |
5.5.2 建立社会服务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5.5.3 建立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 第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