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驾驶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6页 |
1.3.2 驾驶人风险感知理论的研究 | 第16页 |
1.3.3 驾驶人风险感知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4 驾驶人风险感知与驾驶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1.3.5 驾驶人风险感知训练研究 | 第18-19页 |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相关理论 | 第23-31页 |
2.1 风险与风险感知 | 第23-24页 |
2.1.1 风险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风险感知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 | 第24-26页 |
2.2.1 效用的概念 | 第24页 |
2.2.2 驾驶人风险感知过程 | 第24-25页 |
2.2.3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定义 | 第25-26页 |
2.3 风险驾驶情境风险度 | 第26-29页 |
2.3.1 风险驾驶情境定义 | 第26页 |
2.3.2 风险驾驶情境风险度定义 | 第26页 |
2.3.3 情境风险度量化方法 | 第26-29页 |
2.4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量化评估方法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驾驶人风险感知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31-41页 |
3.1 实验总体方案 | 第31-38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3.1.2 实验假设 | 第31-32页 |
3.1.3 实验对象 | 第32页 |
3.1.4 实验设备及器材 | 第32-34页 |
3.1.5 实验情境 | 第34-36页 |
3.1.6 实验记录表格和主观问卷 | 第36-37页 |
3.1.7 实验内容及流程 | 第37-38页 |
3.2 实验数据的整理 | 第38-39页 |
3.2.1 驾驶模拟器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39页 |
3.2.2 主观问卷数据整理 | 第39页 |
3.2.3 驾驶适宜性检测数据整理 | 第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的评估与分析 | 第41-63页 |
4.1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的确定 | 第41-46页 |
4.1.1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的量化方法 | 第41-42页 |
4.1.2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计算 | 第42-46页 |
4.2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的差异性分析 | 第46-51页 |
4.2.1 基于驾驶经验的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分析 | 第46-48页 |
4.2.2 基于性别的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分析 | 第48-49页 |
4.2.3 基于年龄的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分析 | 第49-51页 |
4.3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的聚类分析 | 第51-54页 |
4.3.1 聚类分析的简介 | 第51页 |
4.3.2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的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4.3.3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4.4 基于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的驾驶人分类 | 第54-60页 |
4.4.1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值的分类分析 | 第55-59页 |
4.4.2 基于Fisher判别的驾驶人分类判别模型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五章 基于风险感知效用的模拟驾驶行为及驾驶适宜性特征分析 | 第63-77页 |
5.1 车辆运行状态特征分析 | 第63-66页 |
5.1.1 车辆纵向运行状态特征分析 | 第63-64页 |
5.1.2 车辆横向运行状态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5.2 驾驶人操作行为特征分析 | 第66-74页 |
5.2.1 纵向驾驶操作行为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5.2.2 横向驾驶操作行为特征分析 | 第67-74页 |
5.3 驾驶人风险感知效用与驾驶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74页 |
5.4 驾驶人适宜性特征分析 | 第74-76页 |
5.4.1 驾驶人适宜性特征数据统计结果 | 第74-75页 |
5.4.2 驾驶适宜性特征分析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7-78页 |
6.2 创新点 | 第78页 |
6.3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A | 第84-85页 |
附录B | 第85-86页 |
附录C | 第86-89页 |
附录D | 第89-90页 |
附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