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缘由 | 第9页 |
1.1.1 理论价值 | 第9页 |
1.1.2 实践价值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课题研究方案 | 第10-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1.3.3 课题研究的重点 | 第10-11页 |
1.3.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1.3.5 课题研究进度的安排 | 第11-12页 |
1.3.6 课题研究的假设 | 第12页 |
1.3.7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课题相关概念解读及研究现状探析 | 第13-21页 |
2.1 概念解读 | 第13-15页 |
2.1.1 评价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2.1.2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 第13-14页 |
2.1.3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的内涵 | 第14页 |
2.1.4 数学学习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理念 | 第14-15页 |
2.2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 第15-17页 |
2.2.1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评价的意义 | 第15-16页 |
2.2.2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评价的作用 | 第16-17页 |
2.3 数学学习课堂教与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3.1 国外课堂教与学的评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3.2 国内课堂教与学的评价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第3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评价方式 | 第21-25页 |
3.1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评价方式 | 第21-22页 |
3.1.1 教师自评 | 第21页 |
3.1.2 同事评价 | 第21页 |
3.1.3 专家点评 | 第21-22页 |
3.2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 | 第22-25页 |
3.2.1 自我评价 | 第22页 |
3.2.2 他人评价 | 第22-23页 |
3.2.3 同学互评 | 第23页 |
3.2.4 表现性评价 | 第23页 |
3.2.5 课堂上的展示性评价 | 第23-24页 |
3.2.6 课堂检测 | 第24-25页 |
第4章 延安市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25-39页 |
4.1 调查方法与结论 | 第25-27页 |
4.1.1 调查对象的选择和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4.1.2 调查结果展示 | 第26-27页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页 |
4.2 研讨方法与结论 | 第27-28页 |
4.2.1 研讨方法 | 第27-28页 |
4.2.2 研讨结论 | 第28页 |
4.3 案例分析 | 第28-39页 |
4.3.1 教学案例展示 | 第28-35页 |
4.3.2 教学案例分析 | 第35-39页 |
第5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评价的设计建议 | 第39-51页 |
5.1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评价要符合新课标要求 | 第39-40页 |
5.1.1 面向全体学生 | 第39页 |
5.1.2 教师要做好“导演”,组织、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 第39-40页 |
5.1.3 把握重难点 | 第40页 |
5.1.4 注重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 第40页 |
5.2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评价的实践要理论结合实际 | 第40-42页 |
5.2.1 课堂评价的原则 | 第40-41页 |
5.2.2 分层次区分评价学生 | 第41页 |
5.2.3 及时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41页 |
5.2.4 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 第41-42页 |
5.2.5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 第42页 |
5.3 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评价表设计建议 | 第42-43页 |
5.3.1 把握所讲内容的范围和难度要求 | 第42页 |
5.3.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 第42页 |
5.3.3 教师素养 | 第42-43页 |
5.3.4 教学方法 | 第43页 |
5.4 课堂教与学评价的评价表 | 第43-51页 |
研究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