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一、高等教育背景 | 第8-9页 |
二、政策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9-10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第三节 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0-1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顶岗实习的目的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页 |
二、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三、强化理论 | 第19页 |
第三章 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的现状调查 | 第19-40页 |
第一节 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问卷设计 | 第20-23页 |
一、问卷设计的原因 | 第20-21页 |
二、问卷设计的目的 | 第21页 |
三、问卷的特征 | 第21-22页 |
四、调研结果的使用对象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样本选择 | 第23-26页 |
一、样本选择的原因 | 第23-24页 |
二、样本描述 | 第24-25页 |
三、样本特征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6-40页 |
一、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理解 | 第26页 |
二、顶岗实习人员的流失类型 | 第26-28页 |
三、顶岗实习人员的流失原因 | 第28-37页 |
四、学生顶岗实习的结果 | 第37-40页 |
第四节 学生顶岗实习样本调查的总结 | 第40页 |
第四章 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差的原因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一、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较低 | 第40-41页 |
二、实习生难以适应学生身份与社会身份的差异性 | 第41页 |
三、大多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过于注重眼前利益 | 第41-42页 |
四、学生沟通能力欠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 第42页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一、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管理难度较大 | 第42页 |
二、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重视程度较低 | 第42页 |
三、实习指导教师经验不足 | 第42-43页 |
四、院校对实习生指导力度不够 | 第43页 |
五、实习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定体系 | 第43页 |
六、校企双方合作深入程度不够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一、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积极性较低 | 第44页 |
二、实习企业重“使用”轻“培养” | 第44页 |
三、学生权益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 第44-45页 |
四、企业对实习生存在一定的偏见 | 第45页 |
五、企业对实习生管理力度不足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其他客观因素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高职高专学生稳定性研究对策 | 第47-56页 |
第一节 政策引导方面 | 第47-48页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引导方面 | 第48-53页 |
第三节 市场培育方面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学生自身方面 | 第54-55页 |
第五节 多方配合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57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表一 学生顶岗实习情况问卷调查表(学生用表) | 第61-64页 |
附表二 学生顶岗实习情况问卷调查表(指导教师用表) | 第64-65页 |
附表三 学生顶岗实习情况问卷调查表(企业用表)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