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7-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目的 | 第9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一) 教材 | 第10页 |
| (二) 比和比例 | 第10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一、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的研究 | 第12-15页 |
| (一) 中外不同版本数学小学教材的比较分析 | 第12-13页 |
| (二) 国内数学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 | 第13-15页 |
| 二、“比和比例”内容的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 (一) 国内不同版本中”比和比例”研究 | 第15-16页 |
| (二) 国外不同版本中“比和比例”的研究 | 第16页 |
| 三、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过程 | 第17-18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三、研究过程 | 第17-18页 |
| 第四章 人教版与MC版教材中“比和比例”内容比较结果 | 第18-36页 |
| 一、人教版与MC版“比和比例”概念的比较 | 第18-24页 |
| (一) 人教版与MC版“比和比例”概念的呈现方式的比较 | 第18-21页 |
| (二)人教版与MC版“比和比例”概念的呈现顺序的比较 | 第21-22页 |
| (三) “比和比例”的概念引入方式的比较 | 第22-24页 |
| 二、人教版与MC版教材“比和比例”内容编排方式的比较 | 第24-31页 |
| (一) 单元结构的安排 | 第24-27页 |
| (二) 人教版与MC版“比和比例”内容各册的分布 | 第27页 |
| (三) 版面的设计安排 | 第27-28页 |
| (四) 语言的呈现方式 | 第28-29页 |
| (五) “比和比例”主要知识点呈现 | 第29-31页 |
| 三、人教版与MC版教材“比和比例”例题的比较 | 第31-32页 |
| (一) 两版教材“比和比例”例题类型的比较 | 第31页 |
| (二) “比和比例”例题的呈现过程比较 | 第31页 |
| (三) 两版教材“比和比例”例题的开放性比较 | 第31-32页 |
| 四、人教版与MC版教材“比和比例”习题的比较 | 第32-36页 |
| (一) 两版教材“比和比例”习题类型和数量的比较 | 第32页 |
| (二) 两版教材“比和比例”习题的数学文化比较 | 第32-33页 |
| (三) 两版教材“比和比例”习题开放性的比较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36-40页 |
| 一、基本结论 | 第36-37页 |
| 二、两版教材“比和比例”比较研究的启示 | 第37-40页 |
| (一) 教材的编写应该重视和遵从数学活动的展开和应用 | 第37-38页 |
| (二) 教材的编写应重视塑造学龄儿童利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38页 |
| (三) 改变知识点在不同年级出现的比重,注重活动设计处理 | 第38-39页 |
| (四) 适当编写操作性习题,优化习题背景设置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一、著作类 | 第40页 |
| 二、学术期刊类 | 第40-41页 |
| 三、学术论文类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