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学风和学术道德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高校教师学风现状 | 第16-17页 |
1.2.3 高校教师学风问题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1.2.4 高校教师学风建设对策研究 | 第18-19页 |
1.3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高校学风建设概述 | 第23-3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6页 |
2.1.1 学风 | 第23页 |
2.1.2 学术道德 | 第23-25页 |
2.1.3 教风与教师学风 | 第25页 |
2.1.4 学术道德失范 | 第25-26页 |
2.2 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2.2.1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破窗”理论 | 第27页 |
2.3 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的意义 | 第27-31页 |
2.3.1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 第27-28页 |
2.3.2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 | 第28-29页 |
2.3.3 培养现代化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前提 | 第29-31页 |
第3章 高校教师学风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3页 |
3.1 高校教师学风认知度调查 | 第31-32页 |
3.2 高校教师学风主要问题 | 第32-37页 |
3.2.1 随意拼凑、编造、篡改数据 | 第32页 |
3.2.2 撰写论文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论文或成果 | 第32-34页 |
3.2.3 论文代写 | 第34页 |
3.2.4 一稿多投或多发 | 第34页 |
3.2.5 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 第34-35页 |
3.2.6 伪造学术经历,以不正当手段影响结果 | 第35-36页 |
3.2.7 学术评价未坚持标准,违背客观事实 | 第36页 |
3.2.8 协助、包庇、隐匿、纵容其他同学学术不端 | 第36-37页 |
3.3 高校教师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3.3.1 社会风气负面影响 | 第38-39页 |
3.3.2 学术期刊责任缺失 | 第39页 |
3.3.3 学术评价机制缺陷 | 第39-40页 |
3.3.4 学校宣传教育不力 | 第40-41页 |
3.3.5 惩罚机制不够健全 | 第41页 |
3.3.6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 第41-43页 |
第4章 改进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的对策 | 第43-55页 |
4.1 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第43-46页 |
4.1.1 加强教师入职前教育,树立为人师表的职业理念 | 第43-44页 |
4.1.2 加强教师的职业教育,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 | 第44-45页 |
4.1.3 加强教师科研诚信教育,提升教师科研道德素养 | 第45-46页 |
4.2 完善管理制度,推进高校教师学风制度建设 | 第46-49页 |
4.2.1 完善聘任制度,保持教师学风整体稳定 | 第46-47页 |
4.2.2 健全学术评价制度,确保教师学风正确方向 | 第47-48页 |
4.2.3 健全师德考评机制,形成教师学风合理反馈 | 第48-49页 |
4.3 加强学术管理,规范学术行为 | 第49-52页 |
4.3.1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 第49-50页 |
4.3.2 加强科学研究过程管理 | 第50-51页 |
4.3.3 加强学术不端的监管,严处学术不端行为 | 第51-52页 |
4.4 营造和谐学风氛围,为教师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 第52-55页 |
4.4.1 加强学风宣传教育,为教师学风建设提供条件 | 第52页 |
4.4.2 构建文明社会环境,为教师学风建设提供平台 | 第52-53页 |
4.4.3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为教师学风建设提供有效方式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A 高校教师学风调查问卷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