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 第12-13页 |
1.2.2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研究 | 第13-16页 |
1.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私募股权融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18页 |
1.3.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分析 | 第21-30页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及界定 | 第21-23页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 第21页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 第21-23页 |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及风险 | 第23页 |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分析 | 第23-25页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分析 | 第25-29页 |
2.3.1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现状 | 第25-28页 |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问题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30-41页 |
3.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起源 | 第30页 |
3.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概念及运作流程 | 第30-34页 |
3.2.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概念 | 第30-31页 |
3.2.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 | 第31-34页 |
3.3 国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34-40页 |
3.3.1 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3.3.2 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36-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私募股权融资的价值与风险 | 第41-48页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私募股权融资的价值 | 第41-44页 |
4.1.1 满足载体企业资金需求 | 第41-42页 |
4.1.2 改善载体企业资本结构 | 第42-43页 |
4.1.3 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企业价值 | 第43-44页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私募股权融资的风险 | 第44-47页 |
4.2.1 信用风险 | 第44-45页 |
4.2.2 操作风险 | 第45-46页 |
4.2.3 企业经营风险 | 第46-47页 |
4.2.4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第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8-55页 |
5.1 全部行业企业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 第48-52页 |
5.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48页 |
5.1.2 研究假设及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5.1.3 检验方法 | 第49-50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5.1.5 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5.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载体企业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 第52-53页 |
5.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52页 |
5.2.2 研究假设及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3.1 企业上市时间短,私募股权的提升作用未全部显现 | 第53页 |
5.3.2 私募股权投融资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了负债能力 | 第53-54页 |
5.3.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管理程度有限 | 第54页 |
5.3.4 我国私募股权融资仍处在发展阶段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私募股权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 第55-59页 |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 第55-57页 |
6.1.1 明确融资需求,科学选择融资方式 | 第55-56页 |
6.1.2 规范财务体系,降低融资成本 | 第56页 |
6.1.3 选择资质良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重视增值服务 | 第56-57页 |
6.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对策和建议 | 第57-59页 |
6.2.1 立足长远发展,摒弃短期暴利投资倾向 | 第57页 |
6.2.2 提高基金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 第57-58页 |
6.2.3 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58-59页 |
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