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华传播策略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 | 第8-9页 |
1.2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 | 第9-15页 |
1.2.1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取得的成绩 | 第9-11页 |
1.2.2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1.2.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3 借鉴佛教在华传播策略的依据 | 第15-16页 |
1.3.1 佛教在华传播的成功案例 | 第15页 |
1.3.2 佛教在华传播的经验丰富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及框架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5.1 佛教在华传播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5.2 相关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 本土化策略 | 第20-29页 |
2.1 佛教本土化历程 | 第20-25页 |
2.1.1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 | 第20-22页 |
2.1.2 隋唐时期 | 第22-23页 |
2.1.3 宋以后 | 第23-25页 |
2.2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土化的启示 | 第25-29页 |
2.2.1 求同存异下的文化接触 | 第25-26页 |
2.2.2 本土化中的文化创新与发展 | 第26-27页 |
2.2.3 文化适应中的自我坚持 | 第27页 |
2.2.4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本土化 | 第27-29页 |
3 传播主体多样化策略 | 第29-35页 |
3.1 佛教在华传播主体 | 第29-30页 |
3.1.1 个体 | 第29页 |
3.1.2 组织 | 第29-30页 |
3.1.3 群体 | 第30页 |
3.2 传播受体的角色转变 | 第30-31页 |
3.3 佛教在华传播主体多元化 | 第31页 |
3.4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主体的启示 | 第31-35页 |
3.4.1 扩大传播主体范围 | 第31-32页 |
3.4.2 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参与 | 第32页 |
3.4.3 提高传播主体素质 | 第32-33页 |
3.4.4 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 第33-35页 |
4 传播受众针对性传播策略 | 第35-41页 |
4.1 佛教在华传播受众 | 第35页 |
4.2 传播受众针对性传播表现 | 第35-37页 |
4.2.1 统治阶层——国家佛教 | 第35-36页 |
4.2.2 知识阶层——士大夫佛教 | 第36页 |
4.2.3 普通民众——草根佛教 | 第36-37页 |
4.3 对中国文化受众针对性传播的启示 | 第37-41页 |
4.3.1 传播受众的理论分析 | 第37页 |
4.3.2 基于受众分析的针对性策略 | 第37-39页 |
4.3.3 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 | 第39页 |
4.3.4 基于受众分析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 第39-41页 |
5 结语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