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式单轨车体载荷反演及疲劳寿命预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疲劳寿命分析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振动疲劳分析理论基础 | 第18-34页 |
2.1 车辆随机振动理论 | 第18-20页 |
2.1.1 随机振动特性 | 第18-19页 |
2.1.2 随机过程相关函数 | 第19-20页 |
2.2 振动疲劳分析方法 | 第20-27页 |
2.2.1 时域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2.2.2 频域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2.3 时域频域相结合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3 疲劳寿命评估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3.1 雨流计数法简介 | 第28-29页 |
2.3.2 材料S-N曲线 | 第29-30页 |
2.3.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30-31页 |
2.4 疲劳评估标准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车体载荷反演及动力学仿真验证 | 第34-57页 |
3.1 载荷反演理论 | 第34-38页 |
3.1.1 频域法载荷反演方法 | 第35页 |
3.1.2 时域法载荷反演方法 | 第35-36页 |
3.1.3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载荷反演方法 | 第36-38页 |
3.2 空气弹簧载荷反演 | 第38-43页 |
3.2.1 车体振动传感器布置 | 第38页 |
3.2.2 空簧线性等效模型 | 第38-42页 |
3.2.3 载荷反演结果 | 第42-43页 |
3.3 中心销载荷反演 | 第43-45页 |
3.3.1 传感器布置 | 第43页 |
3.3.2 中心销模型 | 第43-45页 |
3.3.3 载荷反演结果 | 第45页 |
3.4 车钩载荷反演 | 第45-46页 |
3.4.1 传感器布置 | 第45-46页 |
3.4.2 车钩模型 | 第46页 |
3.4.3 载荷反演结果 | 第46页 |
3.5 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验证 | 第46-56页 |
3.5.1 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46-47页 |
3.5.2 动力学仿真过程 | 第47-50页 |
3.5.3 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车体模态及谐响应分析 | 第57-73页 |
4.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57-58页 |
4.2 车体参数 | 第58-59页 |
4.3 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59-67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4.3.2 模态分析 | 第60-62页 |
4.3.3 观测点的选取 | 第62-67页 |
4.4 谐响应分析 | 第67-72页 |
4.4.1 谐响应计算结果 | 第67-70页 |
4.4.2 频域载荷修正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车体疲劳寿命评估 | 第73-82页 |
5.1 疲劳分析过程 | 第73-74页 |
5.2 时域载荷修正 | 第74-77页 |
5.3 动应力计算 | 第77-79页 |
5.4 疲劳寿命评估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