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额外排放”理论模型的城市主干路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7页 |
1.2.1 车辆排放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基于交通流分析的车辆排放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基于车辆排放的信号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3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2章 主干路信号灯协调控制策略 | 第21-33页 |
2.1 信号协调控制基本参数及评价指标 | 第21-23页 |
2.1.1 协调控制基本参数 | 第21-22页 |
2.1.2 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2.2 信号灯控制范围 | 第23-25页 |
2.2.1 单点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 第23页 |
2.2.2 主干路交通信号控制 | 第23-24页 |
2.2.3 区域交通信号控制 | 第24-25页 |
2.3 主干路信号灯状态函数建模与仿真 | 第25-31页 |
2.3.1 单点交叉口信号灯状态函数 | 第25-26页 |
2.3.2 主干路多交叉口信号灯状态函数 | 第26-29页 |
2.3.3 模型仿真与分析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信号灯控制下的主干路交通流模型 | 第33-51页 |
3.1 跟驰理论 | 第33-35页 |
3.1.1 跟驰理论概述 | 第33-34页 |
3.1.2 最优速度模型 | 第34-35页 |
3.2 信号灯控制下的跟驰模型 | 第35-37页 |
3.3 信号灯控制下的车辆运行模式 | 第37-41页 |
3.3.1 车辆运行模式 | 第37-39页 |
3.3.2 车辆运行模式判别 | 第39-41页 |
3.4 车辆运行行为仿真分析 | 第41-50页 |
3.4.1 单点交叉口车辆行为仿真与分析 | 第41-42页 |
3.4.2 主干路多交叉口车辆行为仿真与分析 | 第42-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主干路交通流额外排放建模及仿真 | 第51-71页 |
4.1 车辆排放模型 | 第51-55页 |
4.1.2 VSP模型 | 第51-53页 |
4.1.3 基于VSP的排放模型 | 第53-55页 |
4.2 车辆额外排放建模 | 第55-58页 |
4.2.1 实际排放 | 第55页 |
4.2.2 基本排放 | 第55-57页 |
4.2.3 额外排放 | 第57-58页 |
4.3 单点交叉口车辆额外排放仿真与分析 | 第58-61页 |
4.4 主干路多交叉口车辆额外排放仿真与分析 | 第61-69页 |
4.4.1 周期对车辆额外排放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2 绿信比对车辆额外排放的影响 | 第63-66页 |
4.4.3 相位差对车辆额外排放的影响 | 第66-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71-7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