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1-19页 |
1.1.1 语言的交互主观性 | 第11-16页 |
1.1.2 通过语言的交互主观性深化汉语的用法研究 | 第16-1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 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2 语言交互主观性研究综述 | 第24-52页 |
2.1 概述 | 第24-33页 |
2.1.1 功能语言学 | 第26-28页 |
2.1.2 认知语法 | 第28-29页 |
2.1.3 交互主观化与语法化 | 第29-33页 |
2.2 基于交互主观性的显性语言表达(功能性分类) | 第33-39页 |
2.2.1 态度类交互主观性 | 第34-35页 |
2.2.2 回应类交互主观性 | 第35-36页 |
2.2.3 语篇类交互主观性 | 第36-39页 |
2.3 操作识别类型 | 第39-47页 |
2.3.1 线序化 | 第40-42页 |
2.3.2 方向性 | 第42-45页 |
2.3.3 韵律 | 第45-47页 |
2.4 小结 | 第47-52页 |
3 基于交互主观性的语言分析维度 | 第52-79页 |
3.1 隐性语言构建分析维度 | 第52-55页 |
3.2 视角 | 第55-64页 |
3.3 共情 | 第64-71页 |
3.4 认识情态 | 第71-72页 |
3.5 意图性 | 第72-76页 |
3.6 小结 | 第76-79页 |
4 从视角维度考察汉语中的交互主观性 | 第79-99页 |
4.1 汉语的时间视角 | 第79-87页 |
4.1.1 汉语的时间性 | 第81-83页 |
4.1.2 “就”与“才”的时间视角 | 第83-87页 |
4.2 汉语的空间视角 | 第87-99页 |
4.2.1 人称指示语 | 第87-96页 |
4.2.2 称谓 | 第96-99页 |
5 从共情维度考察汉语中的交互主观性 | 第99-173页 |
5.1 语气词与情感呼应 | 第99-113页 |
5.2 功能副词与立场协调 | 第113-161页 |
5.2.1 “还”的语义和交互主观性特征 | 第121-139页 |
5.2.2 “也”的语义和交互主观性特征 | 第139-152页 |
5.2.3 “又”的语义和交互主观性特征 | 第152-158页 |
5.2.4 “就”与“才”的情感呼应 | 第158-161页 |
5.3 让步类同语式与立场评价 | 第161-170页 |
5.3.1 两类会话序列结构 | 第164-167页 |
5.3.2 四类句子成分 | 第167-170页 |
5.4 把字句的共情特征 | 第170-171页 |
5.5 小结 | 第171-173页 |
6 从认识情态维度考察汉语中的交互主观性 | 第173-195页 |
6.1 “把”字句在行为类表述中的交互主观性定位 | 第176-180页 |
6.2 “把”字句在事件类表述中的交互主观性定位 | 第180-182页 |
6.3 被字句的行为与事件类表述中的交互主观性 | 第182-194页 |
6.3.1 被字句句式结构变异 | 第188-191页 |
6.3.2 被字句成分隐略 | 第191-194页 |
6.4 小结 | 第194-195页 |
7 从话语标记和特殊句式考察汉语中的交互主观性 | 第195-215页 |
7.1 左侧话语标记“好了”、“行了” | 第196-208页 |
7.1.1 共性 | 第198-201页 |
7.1.2 差异 | 第201-208页 |
7.2 把字句中“给”的交互主观性 | 第208-215页 |
8 结论 | 第215-23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15-226页 |
8.1.1 汉语具有较强的交互主观性 | 第215-217页 |
8.1.2 视角维度的汉语交互主观性 | 第217-219页 |
8.1.3 共情维度的汉语交互主观性 | 第219-222页 |
8.1.4 认识情态维度的汉语交互主观性 | 第222-224页 |
8.1.5 话语标记和特殊句式中的汉语交互主观性 | 第224-226页 |
8.2 余论 | 第226-228页 |
8.3 研究创新 | 第228-231页 |
8.4 不足和展望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50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50-252页 |
后记 | 第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