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21-24页
英文缩略词第24-25页
1 绪论第25-4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5-26页
    1.2 喷雾碰壁中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进展第26-40页
        1.2.1 喷雾碰壁飞溅过程第26-32页
        1.2.2 油膜形成过程第32-34页
        1.2.3 油膜运动和蒸发过程第34-36页
        1.2.4 油膜在拐角处的分离过程第36-39页
        1.2.5 多组分油膜蒸发过程第39-40页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41-43页
2 发动机三维CFD计算模型介绍第43-51页
    2.1 气相模型第43-45页
        2.1.1 气相基本控制方程第43页
        2.1.2 湍流模型第43-44页
        2.1.3 壁面传热模型第44-45页
    2.2 液相模型第45-49页
        2.2.1 液滴运动模型第46页
        2.2.2 液滴破碎模型第46-48页
        2.2.3 液滴碰撞模型第48-49页
    2.3 燃烧与排放模型第49-50页
        2.3.1 燃烧模型第49页
        2.3.2 氮氧化物模型第49-50页
        2.3.3 碳烟模型第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喷雾碰壁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51-78页
    3.1 模型建立第51-58页
        3.1.1 模型机理及转化准则第51-54页
        3.1.2 液滴碰壁后的特性第54-58页
    3.2 定容弹验证第58-73页
        3.2.1 Fujimoto等人实验数据的验证第60-62页
        3.2.2 Park和Lee实验数据的验证第62-64页
        3.2.3 Allocca等人实验数据的验证第64-68页
        3.2.4 Arcoumais和Chang实验数据的验证第68-73页
    3.3 PCCI发动机验证及讨论第73-77页
        3.3.1 Lee实验数据的验证第73-75页
        3.3.2 喷射时刻对发动机内喷雾碰壁的影响第75-77页
    3.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4 柴油PCCI早喷工况下油膜附壁量特性的研究第78-102页
    4.1 改进的飞溅质量比例经验公式第79页
    4.2 模型验证第79-85页
        4.2.1 Ko等人实验数据的验证第80-83页
        4.2.2 Akop等人实验数据的验证第83-84页
        4.2.3 Yang和Ghandhi实验数据的验证第84-85页
    4.3 PCCI早喷条件下各种因素对油膜附壁量的影响第85-97页
        4.3.1 早喷工况下喷雾液态长度的验证第86-87页
        4.3.2 环境温度及密度的影响第87-90页
        4.3.3 喷孔直径与喷射压力的影响第90-93页
        4.3.4 碰壁高度及喷油量的影响第93-97页
        4.3.5 各因素对油膜附壁量影响的总结第97页
    4.4 油膜附壁量的无量纲分析第97-100页
        4.4.1 常温条件第97-99页
        4.4.2 高温条件第99-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5 油膜运动、传热和蒸发模型的改进第102-122页
    5.1 油膜运动模型的改进第102-106页
    5.2 油膜传热蒸发模型的改进第106-108页
    5.3 改进油膜运动模型的验证第108-113页
    5.4 改进油膜传热蒸发模型的验证第113-121页
        5.4.1 定容弹实验验证第113-119页
        5.4.2 发动机实验验证第119-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6 喷雾碰壁过程中油膜分离的模拟与实验研究第122-143页
    6.1 油膜分离及破碎模型第122-126页
        6.1.1 O'Rourke和Amsden模型第122-123页
        6.1.2 新模型的建立第123-126页
    6.2 实验的建立第126-12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8-141页
        6.3.1 碰壁喷雾的演变过程第128-134页
        6.3.2 拐角后油膜的演变过程第134-138页
        6.3.3 分离液滴的粒径特性第138-141页
    6.4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7 多组分油膜蒸发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第143-168页
    7.1 液态模型介绍第143-147页
        7.1.1 一维模型第144-145页
        7.1.2 零维(线性温度)模型第145页
        7.1.3 准维模型第145-147页
    7.2 气相模型介绍第147-148页
    7.3 气液平衡态模型介绍第148-149页
        7.3.1 理想气体模型第148页
        7.3.2 真实气体模型第148-149页
    7.4 模型验证第149-151页
    7.5 在发动机类似工况下不同模型间的差异第151-160页
        7.5.1 新旧准维模型间的差异第151-156页
        7.5.2 零维、准维和一维模型间的差异第156-160页
    7.6 多组分油膜蒸发模型在CFD中计算精度与效率的比较第160-166页
        7.6.1 多组分油膜在后台阶流中的模拟第160-163页
        7.6.2 多组分油膜在发动机缸壁上的模拟第163-166页
    7.7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68-172页
    8.1 结论第168-170页
    8.2 创新点第170页
    8.3 未来的工作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83-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作者简介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硅太阳电池及铝扩散发射极背结背接触太阳电池的研究
下一篇:单层单跨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