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数据分析与总结 | 第12-15页 |
(二) 教材内女性形象及相关细节 | 第15页 |
(三) 影响与解决策略 | 第15-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17页 |
(二) 社会性别论 | 第17-18页 |
(三)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8页 |
(四) 文化霸权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男女性别形象统计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教材中作者性别统计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教材中性别角色数量统计 | 第21-23页 |
一、教材中男女性别角色数量统计 | 第21-22页 |
二、教材中仅含单一性别角色篇目统计 | 第22-23页 |
三、小结 | 第23页 |
第三节 教材中两性形象身份职业类型统计 | 第23-27页 |
一、教材中男性形象身份职业类型统计 | 第23-24页 |
二、教材中女性形象身份职业类型统计 | 第24-26页 |
三、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教材中性别角色形象分类 | 第27-49页 |
第一节 教材中女性角色形象分类 | 第27-38页 |
一、顺从者和反抗者 | 第27-29页 |
二、思妇、怨妇和窈窕淑女 | 第29-33页 |
三、贤妻良母和恶人型 | 第33-35页 |
四、为国献身和红颜祸水 | 第35-37页 |
五、觉醒的革命者和麻木的帮凶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教材中男性角色形象分类 | 第38-47页 |
一、一家之主、隐形人和孝子贤孙 | 第39-41页 |
二、痴情郎和负心汉 | 第41-42页 |
三、弄潮儿、小人物和失意者 | 第42-47页 |
第三节 教材中男女形象对比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教材所展现的两性观特点、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 第49-57页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展现出的两性观特点 | 第49-52页 |
一、隐藏女性,以偏概全 | 第49-50页 |
二、展现男权,弱化女性 | 第50-51页 |
三、强烈的刻板化和扭曲的审美观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原因探究 | 第52-53页 |
一、历史:男权社会的真实展现 | 第52页 |
二、现状:编者集体无意识 | 第52-53页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两性观影响探究 | 第53-55页 |
一、倾向性——以男性概括全部人 | 第54页 |
二、距离感——榜样缺失 | 第54-55页 |
三、强化刻板印象 | 第55页 |
第四节 对教材两性观所产生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 第55-57页 |
一、对教材的多元化解读 | 第55-56页 |
二、提供更多女性榜样 | 第56页 |
三、加强师生交流 | 第56-57页 |
四、教材选文应更加谨慎 | 第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