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成年人心理学论文

心理资本视角下压力源与酒店员工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1 理论意义第15-16页
        1.3.2 实践意义第16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第16-17页
        1.4.1 研究目的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3 研究方法第17页
    1.5 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第17-19页
        1.5.1 研究框架第17-18页
        1.5.2 结构安排第18-19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19页
    1.7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0-33页
    2.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第20-23页
        2.1.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概念来源与内涵第20页
        2.1.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2.1.3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测量第21-22页
        2.1.4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作用结果第22-23页
        2.1.5 小结第23页
    2.2 心理资本第23-30页
        2.2.1 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第23-24页
        2.2.2 心理资本的定义第24页
        2.2.3 心理资本的结构维度第24-26页
        2.2.4 心理资本相关研究第26-29页
        2.2.5 小结第29-30页
    2.3 工作投入第30-32页
        2.3.1 工作投入的概念第30页
        2.3.2 工作投入的测量第30-31页
        2.3.3 工作投入的前因变量研究第31-32页
        2.3.4 压力源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第32页
        2.3.5 小结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第33-44页
    3.1 变量概念的界定第33页
    3.2 研究假设第33-36页
        3.2.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3.2.2 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第34-35页
        3.2.3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心理资本的关系第35页
        3.2.4 心理资本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5-36页
    3.3 研究设计第36-40页
        3.3.1 研究对象第36页
        3.3.2 研究工具第36-39页
        3.3.3 研究框架第39-40页
    3.4 预调研问卷分析第40-43页
        3.4.1 信度分析第40-43页
        3.4.2 效度分析第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第44-63页
    4.1 问卷回收与样本特征分析第44-48页
        4.1.1 问卷发放与回收第44页
        4.1.2 调查对象的样本特征分析第44-45页
        4.1.3 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第45-48页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48-55页
        4.2.1 信度检验第48页
        4.2.2 效度检验第48-55页
            4.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8-52页
            4.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2-55页
    4.3 模型和假设检验第55-62页
        4.3.1 统计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55-56页
        4.3.2 多假设整体模型检验第56-59页
        4.3.3 分层回归分析第59-61页
        4.3.4 假设检验结果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启示第63-71页
    5.1 研究结果讨论第63-68页
        5.1.1 心理资本高阶核心构念的讨论第63页
        5.1.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工作投入的关系讨论第63-65页
        5.1.3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心理资本的关系讨论第65-66页
        5.1.4 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讨论第66-67页
        5.1.5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讨论第67-68页
    5.2 管理启示第68-70页
        5.2.1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晋升机制第68页
        5.2.2 注重心理资本的培育和开发第68-69页
        5.2.3 结合时代背景转换管理模式第69-70页
    5.3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结论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附录第82-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8页
附件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参展商视角的价值共创机理研究
下一篇:分享经济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