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引言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0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6-18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21-22页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2-24页
        1.5.1 研究内容创新第22-23页
        1.5.2 研究视角创新第23-24页
第2章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及特征第24-29页
    2.1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第24-27页
        2.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固定工制度第24-25页
        2.1.2 市场化的多元用工制度第25-27页
    2.2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特征第27-28页
        2.2.1 劳动合同制替代固定工制的强制性与渐进性第27页
        2.2.2 非正式工不断壮大的劳动合同制的诱致性与渐进性第27-28页
    2.3 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现状及影响第29-41页
    3.1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现状第29-38页
        3.1.1 工资薪酬存在显著差异第30-33页
        3.1.2 福利待遇差别化对待第33-36页
        3.1.3 劳动保护问题突出第36-37页
        3.1.4 教育培训投入力度不同第37-38页
        3.1.5 缺乏平等的话语权与岗位晋升机会第38页
    3.2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间利益分配不公的影响第38-40页
        3.2.1 降低非正式员工的忠诚度与稳定性第39页
        3.2.2 增加企业委托代理成本第39-40页
        3.2.3 引发社会负外部性问题第40页
    3.3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公平分配的制约因素第41-55页
    4.1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分析第41-45页
        4.1.1 劳动立法的时滞与可实施性第41-42页
        4.1.2 非正式员工再就业机制实施效果第42-43页
        4.1.3 工会、集体协商制度的缺位第43-44页
        4.1.4 薪酬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第44-45页
        4.1.5 企业内部非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第45页
    4.2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需求分析第45-48页
        4.2.1 劳动契约的约束机制第45-47页
        4.2.2 不良社会价值观的阻碍第47-48页
    4.3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均衡分析与效率分析第48-49页
        4.3.1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均衡分析第48页
        4.3.2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效率分析第48-49页
    4.4 国有企业与非正式员工的博弈分析第49-54页
        4.4.1 模型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第49-52页
        4.4.2 模型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第52-54页
    4.5 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实现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公平的对策第55-60页
    5.1 扩大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第55-57页
        5.1.1 加快劳动立法进程,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第55页
        5.1.2 完善再就业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第55-56页
        5.1.3 规范工会运作,充分发挥其职能第56页
        5.1.4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制度激励第56-57页
        5.1.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破除不良路径依赖第57页
    5.2 增加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需求第57-58页
        5.2.1 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增加违约成本第57-58页
        5.2.2 增强非正式员工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与维权意识第58页
    5.3 小结第58-60页
第6章 结论第60-62页
    6.1 本文结论第60页
    6.2 本文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财务总监的背景特征对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下一篇:创业导向对新创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