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创新 | 第22-23页 |
1.5.2 研究视角创新 | 第23-24页 |
第2章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及特征 | 第24-29页 |
2.1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 | 第24-27页 |
2.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固定工制度 | 第24-25页 |
2.1.2 市场化的多元用工制度 | 第25-27页 |
2.2 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变迁特征 | 第27-28页 |
2.2.1 劳动合同制替代固定工制的强制性与渐进性 | 第27页 |
2.2.2 非正式工不断壮大的劳动合同制的诱致性与渐进性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现状及影响 | 第29-41页 |
3.1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现状 | 第29-38页 |
3.1.1 工资薪酬存在显著差异 | 第30-33页 |
3.1.2 福利待遇差别化对待 | 第33-36页 |
3.1.3 劳动保护问题突出 | 第36-37页 |
3.1.4 教育培训投入力度不同 | 第37-38页 |
3.1.5 缺乏平等的话语权与岗位晋升机会 | 第38页 |
3.2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间利益分配不公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1 降低非正式员工的忠诚度与稳定性 | 第39页 |
3.2.2 增加企业委托代理成本 | 第39-40页 |
3.2.3 引发社会负外部性问题 | 第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公平分配的制约因素 | 第41-55页 |
4.1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分析 | 第41-45页 |
4.1.1 劳动立法的时滞与可实施性 | 第41-42页 |
4.1.2 非正式员工再就业机制实施效果 | 第42-43页 |
4.1.3 工会、集体协商制度的缺位 | 第43-44页 |
4.1.4 薪酬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 | 第44-45页 |
4.1.5 企业内部非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 | 第45页 |
4.2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需求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劳动契约的约束机制 | 第45-47页 |
4.2.2 不良社会价值观的阻碍 | 第47-48页 |
4.3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均衡分析与效率分析 | 第48-49页 |
4.3.1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均衡分析 | 第48页 |
4.3.2 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效率分析 | 第48-49页 |
4.4 国有企业与非正式员工的博弈分析 | 第49-54页 |
4.4.1 模型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 第49-52页 |
4.4.2 模型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52-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实现我国国有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员工利益分配公平的对策 | 第55-60页 |
5.1 扩大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 | 第55-57页 |
5.1.1 加快劳动立法进程,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 第55页 |
5.1.2 完善再就业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 | 第55-56页 |
5.1.3 规范工会运作,充分发挥其职能 | 第56页 |
5.1.4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制度激励 | 第56-57页 |
5.1.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破除不良路径依赖 | 第57页 |
5.2 增加利益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效需求 | 第57-58页 |
5.2.1 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增加违约成本 | 第57-58页 |
5.2.2 增强非正式员工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与维权意识 | 第58页 |
5.3 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0-6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0页 |
6.2 本文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