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2.1.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14页 |
2.1.2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1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第15页 |
2.2.2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 第15页 |
2.2.3 全面性的质量管理 | 第15-16页 |
2.2.4 综合多样性的质量管理 | 第16页 |
2.3 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方法 | 第16-18页 |
2.3.1 PDCA质量循环 | 第16页 |
2.3.2 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 第16-18页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5 全面质量管理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3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1-38页 |
3.1 H公司简介 | 第21-25页 |
3.1.1 H公司情况概述 | 第21-22页 |
3.1.2 H公司生产主要产品 | 第22页 |
3.1.3 H公司运营过程模式 | 第22页 |
3.1.4 H公司质量管理发展演变 | 第22-25页 |
3.2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现状 | 第25-31页 |
3.2.1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 第25-27页 |
3.2.2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原则 | 第27-30页 |
3.2.3 H公司现有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 第30-31页 |
3.3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3.3.1 材料供应商管理不严 | 第31页 |
3.3.2 成品检验良率低 | 第31-32页 |
3.3.3 顾客投诉多 | 第32页 |
3.3.4 质量成本损失高 | 第32-33页 |
3.3.5 缺乏以质量管理为内容的企业文化 | 第33-34页 |
3.4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第34-38页 |
3.4.1 缺乏有效的材料供应商管理 | 第34-35页 |
3.4.2 全员质量意识薄弱 | 第35-36页 |
3.4.3 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考核方式落后 | 第36页 |
3.4.4 重视结果管理,忽视过程管理 | 第36-37页 |
3.4.5 忽视顾客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 第37-38页 |
4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 第38-51页 |
4.1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改进对策思路 | 第38页 |
4.2 原材料供应商的质量改进 | 第38-43页 |
4.2.1 供应商选择 | 第39页 |
4.2.2 供应商认证 | 第39-41页 |
4.2.3 供应商质量保证 | 第41-42页 |
4.2.4 供应商绩效管理 | 第42-43页 |
4.3 员工教育培训方案设计改进 | 第43-47页 |
4.3.1 教育培训策划 | 第43-45页 |
4.3.2 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 第45-46页 |
4.3.3 培训考核 | 第46-47页 |
4.4 健全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 第47-48页 |
4.5 运用PDCA循环,强化过程管理 | 第48-49页 |
4.6 产品售后质量管理方案改进 | 第49-51页 |
4.6.1 建立客户投诉反馈流程 | 第49-50页 |
4.6.2 建立客户投诉档案 | 第50-51页 |
5 H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效果评价 | 第51-55页 |
5.1 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第51-53页 |
5.1.1 领导的高度重视 | 第51页 |
5.1.2 健全公司质量文化建设 | 第51-52页 |
5.1.3 加强质量信息化管理 | 第52页 |
5.1.4 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控制 | 第52-53页 |
5.2 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有形效果确认 | 第53-54页 |
5.2.1 成品检验良率提升 | 第53页 |
5.2.2 顾客投诉率明显降低 | 第53-54页 |
5.2.3 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流失率降低 | 第54页 |
5.3 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无形效果 | 第54-55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