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戏剧音乐理论论文--地方戏曲音乐论文

从传承方式看赣剧饶河戏弹腔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选题缘由第9-10页
        1.1.1 主观缘由第9页
        1.1.2 客观缘由第9-10页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3.1 赣剧唱腔研究第10-13页
        1.3.2 赣剧器乐研究第13页
        1.3.3 赣剧音韵研究第13-14页
        1.3.4 赣剧音乐文化研究第14-15页
        1.3.5 赣剧历史研究第15-16页
        1.3.6 赣剧传承研究第16-18页
    1.4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8页
        1.4.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8页
        1.4.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18页
        1.5.2 田野调查法第18-19页
        1.5.3 音乐本体分析法第19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20页
        1.6.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页
    1.7 本文创新之处第20-21页
    1.8 田野工作及相关研究回溯第21-22页
2 赣剧饶河戏弹腔传承的历时与共时语境第22-30页
    2.1 赣剧饶河戏的历史起源第22-26页
        2.1.1 弋阳腔兴起第22-23页
        2.1.2 弹腔崛起第23页
        2.1.3 昆腔融入第23-26页
    2.2 赣剧饶河戏弹腔的空间分布第26-29页
        2.2.1 核心区域第26-28页
        2.2.2 外围区域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师徒、师生中的赣剧饶河戏弹腔传承与创新第30-54页
    3.1 师徒中的正旦唱腔传承与创新—以胡瑞华师徒为例第30-39页
        3.1.1 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胡瑞华第30-31页
        3.1.2 传承谱系第31-34页
        3.1.3 正旦唱腔传承与创新第34-38页
        3.1.4 正旦表演传承与创新第38-39页
    3.2 师徒、师生中的花脸唱腔传承与创新—以于文华师徒为例第39-44页
        3.2.1 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于文华第39-41页
        3.2.2 传承谱系第41-43页
        3.2.3 花脸念白传承与创新第43-44页
        3.2.4 花脸表演传承与创新第44页
    3.3 师徒、师生中的小生唱腔传承与创新—以陈超及其师傅们为例第44-49页
        3.3.1 赣剧青年演员陈超第44-45页
        3.3.2 传承谱系第45-47页
        3.3.3 小生唱腔传承与创新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4页
        3.4.1 以“血缘”“人缘”为纽带的师徒传承第49-50页
        3.4.2 以“地缘”为纽带的师生传承第50-51页
        3.4.3“师徒”与“师生”之异同第51-53页
        3.4.4 传承与创新第53-54页
4 民俗仪式中赣剧饶河戏弹腔传承第54-65页
    4.1 饶河戏民俗整体概况第54-55页
    4.2 开谱仪式中的传承——以鄱阳县朱家桥村为个案研究第55-60页
        4.2.1 鄱阳县赣剧团简介第55-56页
        4.2.2 朱家桥村开谱仪式简介第56-57页
        4.2.3 开谱仪式的赣剧表演程序与音乐第57-60页
    4.3 开谱仪式中的饶河戏弹腔传承行为分析第60-64页
        4.3.1 开谱仪式中的“走场”传承行为第60页
        4.3.2 开谱仪式中的“演出”传承行为第60页
        4.3.3 开谱仪式中的“记忆”传承行为第60-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5 江西省首届青年戏曲大奖赛中的赣剧饶河戏弹腔传承与创新第65-73页
    5.1 江西省首届青年戏曲大奖赛第65-67页
    5.2 戏曲竞赛中的传承与创新第67-71页
        5.2.1 弹腔《天女散花》的传承与创新第67-70页
        5.2.2 弹腔《九件衣》的传承与创新第70-71页
    5.3 本章小结第71-73页
6 微信群中赣剧饶河戏弹腔传承第73-83页
    6.1 走进“赣剧传承促进沙龙”第73-74页
    6.2 微信中的“饶河人”自我述说第74-77页
        6.2.1 律师“无字”第74页
        6.2.2 赣剧老艺术家胡瑞华第74-76页
        6.2.3 游吟诗人“文豪政名”第76页
        6.2.4 赣剧通“梁婵”第76-77页
    6.3 微信群中的赣剧饶河戏弹腔教唱第77-80页
        6.3.1 习得方式第77-78页
        6.3.2 “守”与“变”第78-79页
        6.3.3 唱腔风格第79-80页
        6.3.4 咬字吐字第80页
    6.4 微信群中的《赣剧饶河戏》第80-81页
    6.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结论——从不同的传承方式中看弹腔传承与创新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附录第88-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析茶花女第三幕微奥莉塔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演唱处理
下一篇:CCTV《体育人间》栏目纪录片价值追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