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价值观与欺负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0页
    1.1 欺负现象的概述第11-14页
        1.1.1 欺负的概述第11页
        1.1.2 欺负的类型第11-12页
        1.1.3 欺负现象的理论第12-13页
        1.1.4 欺负的相关测量第13页
        1.1.5 欺负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1.2 道德判断能力的概述第14-17页
        1.2.1 道德判断能力的界定第14页
        1.2.2 道德概念的形成第14-15页
        1.2.3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第15页
        1.2.4 道德判断能力的测量第15-16页
        1.2.5 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3 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3.1 价值观的界定第17页
        1.3.2 价值观的相关测量第17页
        1.3.3 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4 欺负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2 问题提出第20-22页
    2.1 理论依据第20页
    2.2 现实依据第20-21页
    2.3 研究假设第21页
    2.4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1-22页
3 实证研究第22-26页
    3.1 研究对象第22页
    3.2 研究工具第22-25页
        3.2.1 欺负/受欺负问卷第22-23页
        3.2.2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修订版第23-24页
        3.2.3 中国人价值观问卷第24-25页
    3.3 施测过程第25页
    3.4 方法和统计第25-26页
4 研究结果第26-37页
    4.1 中学生欺负行为在年级,性别上存在的差异第26-29页
        4.1.1 欺负者,被欺负者,无关者和欺负者以及被欺负者的划分第26-27页
        4.1.2 被试欺负分类的性别差异第27-28页
        4.1.3 被试欺负分类的年级差异第28-29页
    4.2 道德判断能力在年级,性别上存在的差异第29-30页
        4.2.1 道德判断能力的性别第29-30页
    4.3 价值观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第30-31页
        4.3.1 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第30页
        4.3.2 价值观的年级差异第30-31页
    4.4 道德判断能力、价值观与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的相关第31-32页
        4.4.1 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分析第31页
        4.4.2 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与价值观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第31-32页
        4.4.3 道德判断能力与价值观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第32页
    4.5 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与其预测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第32-33页
        4.5.1 道德判断能力与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的回归研究第32页
        4.5.2 价值观各维度与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的回归研究第32-33页
    4.6 道德判断能力在价值观的维度和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3-36页
        4.6.1 道德判断能力在价值观的维度和欺负行为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3-35页
        4.6.2 道德判断能力在价值观的维度和被欺负行为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5-36页
    4.7 不同欺负类型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差异和价值观差异第36-37页
5 分析与讨论第37-42页
    5.1 关于中学生欺负行为、道德判断能力、价值观的基本状况研究第37-39页
    5.2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价值观和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的关系特点第39页
    5.3 道德判断能力的中介作用第39-40页
    5.4 不同欺负类型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差异和价值观差异第40页
    5.5 研究的不足第40页
    5.6 建议第40-42页
结论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附录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自悯、应对方式与共情疲劳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资本与职业适应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