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心理咨询师自悯、应对方式与共情疲劳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1 自悯第14-16页
        1.1.1 自悯的含义第14页
        1.1.2 自悯的成分第14-15页
        1.1.3 自悯的功能第15页
        1.1.4 自悯的干预第15-16页
        1.1.5 自悯的测量第16页
    1.2 应对方式第16-18页
        1.2.1 应对方式的含义第16页
        1.2.2 应对方式的分类第16-17页
        1.2.3 应对的理论第17页
        1.2.4 应对方式的功能第17页
        1.2.5 应对方式的测量第17-18页
    1.3 共情疲劳第18-20页
        1.3.1 共情疲劳的含义第18页
        1.3.2 共情疲劳的表现第18-19页
        1.3.3 共情疲劳的结构第19页
        1.3.4 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1.3.5 共情疲劳的测量第20页
    1.4 自悯、应对方式与共情疲劳的关系第20-21页
    1.5 问题提出第21-24页
        1.5.1 问题的提出第21页
        1.5.2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1-22页
        1.5.3 研究假设第22页
        1.5.4 研究意义第22-24页
2 研究一共情疲劳量表的修订第24-32页
    2.1 研究目的第24页
    2.2 研究对象第24页
    2.3 研究工具第24页
    2.4 研究程序第24-25页
    2.5 预测和正式施测第25页
    2.6 数据处理第25页
    2.7 量表的预测结果第25-28页
        2.7.1 项目分析结果第25-26页
        2.7.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第26-28页
        2.7.3 内部一致性信度第28页
    2.8 量表的正式施测结果第28-30页
        2.8.1 信度分析结果第28页
        2.8.2 效度分析第28-29页
        2.8.3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29-30页
    2.9 小结第30-32页
3 研究二心理咨询师自悯、共情疲劳的特点分析第32-42页
    3.1 研究目的第32页
    3.2 研究对象第32-33页
    3.3 研究工具第33-34页
        3.3.1 自悯量表第33-34页
        3.3.2 共情疲劳量表第34页
    3.4 数据处理第34页
    3.5 结果第34-41页
        3.5.1 心理咨询师自悯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4-38页
        3.5.2 心理咨询师共情疲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8-41页
    3.6 小结第41-42页
4 研究三心理咨询师自悯、应对方式与共情疲劳的关系第42-46页
    4.1 研究目的第42页
    4.2 研究对象第42页
    4.3 研究工具第42页
        4.3.1 自悯量表第42页
        4.3.2 应对方式量表第42页
        4.3.3 共情疲劳量表第42页
    4.4 数据处理第42页
    4.5 结果第42-45页
        4.5.1 自悯与共情疲劳的相关分析第42-43页
        4.5.2 自悯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43页
        4.5.3 应对方式与共情疲劳的相关分析第43-44页
        4.5.4 消极应对在自悯、共情疲劳间的中介作用第44-45页
    4.6 小结第45-46页
5 讨论第46-52页
    5.1 量表的修订第46页
    5.2 心理咨询师自悯与共情疲劳的特点分析第46-49页
        5.2.1 心理咨询师自悯的特点分析第46-48页
        5.2.2 心理咨询师共情疲劳的特点分析第48-49页
    5.3 自悯、应对方式和共情疲劳关系第49-51页
        5.3.1 自悯与共情疲劳的关系第49-50页
        5.3.2 自悯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第50页
        5.3.3 应对方式与共情疲劳的关系第50页
        5.3.4 消极应对在自悯和共情疲劳之间的中介作用第50-51页
    5.4 建议第51-52页
6 不足与展望第52-54页
    6.1 不足第52页
    6.2 展望第52-54页
7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6页
后记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女大学生恋爱冲突中自发推理的性别角色差异
下一篇: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价值观与欺负行为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