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文章技术线路图 | 第17-19页 |
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成果 | 第19-28页 |
2.1 内部审计模式的演变 | 第19-21页 |
2.1.1 财务导向内部审计 | 第19页 |
2.1.2 业务导向内部审计 | 第19-20页 |
2.1.3 管理导向内部审计 | 第20页 |
2.1.4 风向导向内部审计 | 第20-21页 |
2.2 SWOT分析法和企业风险分析 | 第21-23页 |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 第23-24页 |
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2.5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 第25-28页 |
2.5.1 审计模式发生变化 | 第25-26页 |
2.5.2 审计风险评估重心发生了变化 | 第26页 |
2.5.3 审计过程中分析性复核的应用 | 第26页 |
2.5.4 审计测试程序逐渐个性化 | 第26-27页 |
2.5.5 审计证据重心的变化 | 第27-28页 |
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 | 第28-37页 |
3.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流程 | 第28-32页 |
3.1.1 审计准备阶段 | 第29页 |
3.1.2 审计实施阶段 | 第29-30页 |
3.1.3 审计终结阶段 | 第30-31页 |
3.1.4 后续审计环节 | 第31-32页 |
3.2 上市公司采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4页 |
3.2.1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 | 第32页 |
3.2.2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足 | 第32-33页 |
3.2.3 内部审计范畴较窄 | 第33页 |
3.2.4 内部审计方法滞后 | 第33-34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差 | 第34页 |
3.3.2 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合理,专业胜任能力差 | 第34-35页 |
3.3.3 内部审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 第35页 |
3.3.4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5-36页 |
3.3.5 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4 上市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解决建议 | 第37-39页 |
4.1 普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 | 第37页 |
4.2 提升内审人员业务能力 | 第37页 |
4.3 引进现代化信息工具 | 第37-38页 |
4.4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地位 | 第38-39页 |
5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A上市公司的应用 | 第39-46页 |
5.1 A上市公司简介 | 第39页 |
5.2 风险导向审计在A公司的运用 | 第39-44页 |
5.2.1 A公司风险识别 | 第39-41页 |
5.2.2 A公司风险分析 | 第41-43页 |
5.2.3 重点风险评价和应对 | 第43-44页 |
5.2.4 对其他风险的分析和应对 | 第44页 |
5.3 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出具审计报告 | 第44页 |
5.5 实施后续审计,进一步落实审计建议 | 第44-46页 |
6 结论以及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