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1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 第14-15页 |
1.1.2 开放式创新-新环境下的创新模式 | 第15-16页 |
1.1.3 不同组织类型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开放式创新的关键 | 第16-18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8-22页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20页 |
1.2.2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本文研究框架和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6-54页 |
2.1 开放式创新相关理论文献 | 第26-30页 |
2.1.1 开放式创新的产生 | 第26-27页 |
2.1.2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 第27-30页 |
2.2 开放式创新的主要研究 | 第30-36页 |
2.2.1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30-33页 |
2.2.2 开放式创新中合作伙伴的研究 | 第33-35页 |
2.2.3 开放式创新的情境因素 | 第35-36页 |
2.3 合作伙伴组织异质性文献综述 | 第36-45页 |
2.3.1 合作伙伴组织异质性的概念 | 第36-38页 |
2.3.2 合作伙伴组织异质性的内涵 | 第38-39页 |
2.3.3 外部合作伙伴组织类型划分 | 第39-42页 |
2.3.4 组织异质性合作伙伴的特征和意义 | 第42-45页 |
2.4 行业技术环境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45-54页 |
2.4.1 行业分类综述 | 第46-48页 |
2.4.2 技术体制 | 第48-50页 |
2.4.3 熊彼特产业分类与技术体制的关系 | 第50-54页 |
3 合作伙伴组织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式 | 第54-62页 |
3.1 组织异质性与创新绩效的影响理论假设 | 第54-56页 |
3.2 技术体制的调节作用 | 第56-59页 |
3.2.1 技术机会调节作用 | 第57-58页 |
3.2.2 技术累积性的调节作用 | 第58-59页 |
3.3 合作伙伴组织异质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 第59-62页 |
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62-80页 |
4.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62-65页 |
4.1.1 问卷设计过程 | 第62-63页 |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63-65页 |
4.2 变度测量 | 第65-80页 |
4.2.1 合作伙伴组织异质性 | 第65-74页 |
4.2.2 技术机会 | 第74-75页 |
4.2.3 技术累积性 | 第75-76页 |
4.2.4 企业创新绩效 | 第76-78页 |
4.2.5 控制变量 | 第78-80页 |
5 实证分析 | 第80-98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0-83页 |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83-88页 |
5.2.1 变量的效度分析 | 第83-86页 |
5.2.2 变量的信度分析 | 第86-88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88-89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89-95页 |
5.4.1 线性回归三大问题 | 第89-91页 |
5.4.2 理论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 第91-93页 |
5.4.4 调节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6 结论讨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98-10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8-100页 |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第100-103页 |
6.2.1 理论贡献 | 第100-101页 |
6.2.2 实践启示 | 第101-103页 |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3-106页 |
6.3.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03-104页 |
6.3.2 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附录1 | 第120-124页 |
附录2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