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写(Abrreviations)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生物固氮简介 | 第14-15页 |
1.3 根瘤菌概述 | 第15-16页 |
1.4 根瘤菌的国内外利用概况 | 第16-18页 |
1.5 根瘤菌的的接种与筛选 | 第18-20页 |
1.5.1 根瘤菌的的接种 | 第18-19页 |
1.5.2 根瘤菌的的筛选 | 第19-20页 |
1.6 根瘤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 | 第20-25页 |
1.6.1 根瘤菌的分类 | 第20-21页 |
1.6.2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21-24页 |
1.6.3 根瘤菌的最新分类系统 | 第24-25页 |
1.7 白三叶根瘤菌的研究情况 | 第25-26页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白三叶根瘤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8-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1.1 根瘤样品采集 | 第28-29页 |
2.1.2 培养基 | 第29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2.1.4 白三叶根瘤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9页 |
2.1.5 根瘤菌的细菌学鉴定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2.2.1 根瘤菌的分离 | 第30页 |
2.2.2 细菌学鉴定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白三叶高效根瘤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33-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3.1.2 供试白三叶 | 第33页 |
3.1.3 培养液 | 第33页 |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3-34页 |
3.1.5 水培法 | 第34-35页 |
3.1.6 砂培法 | 第35-36页 |
3.1.7 植物样品分析方法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2.1 水培接种对白三叶生长效应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2 砂培接种对白三叶生长效应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白三叶根瘤菌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42-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2-43页 |
4.1.3 根瘤菌总D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4.1.4 16S rDNA PCR扩增与RFLP分析 | 第44页 |
4.1.5 供试菌株16S rDNA的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4.1.6 持家基因(recA、atpD、glnII)与结瘤基因(nodC)和固氮基因(nifH的扩增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4.2.1 供试菌株16S rDNA PCR扩增结果 | 第46-47页 |
4.2.2 供试菌株16S rDNA PCR-RFLP酶切电泳图谱 | 第47-49页 |
4.2.3 供试菌株16S rDNA PCR-RFLP分析 | 第49-51页 |
4.2.4 供试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4.2.5 持家基因序列分析 | 第52-54页 |
4.2.6 nodC和nifH基因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4.3 讨论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