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ε-聚赖氨酸概述 | 第12-17页 |
1.1.1 ε-聚赖氨酸的结构与性质 | 第12页 |
1.1.2 ε-聚赖氨酸的应用 | 第12页 |
1.1.3 ε-聚赖氨酸的发酵生产 | 第12-15页 |
1.1.4 ε-聚赖氨酸的合成机制 | 第15-17页 |
1.1.5 ε-聚赖氨酸合成对酸性pH的依赖性 | 第17页 |
1.2 革兰氏阳性菌对酸性pH的响应机制 | 第17-20页 |
1.2.1 胞内pH的动态平衡 | 第18-19页 |
1.2.2 保护或修复大分子 | 第19页 |
1.2.3 细胞膜组分的改变 | 第19页 |
1.2.4 调控因子 | 第19-20页 |
1.2.5 改变代谢途径 | 第20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廉价有机氮源重构培养基营养组分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2.1 材料来源 | 第23页 |
2.2.2 菌株 | 第23页 |
2.2.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2.4 培养条件 | 第24-25页 |
2.2.5 旋转中心组合设计 | 第25页 |
2.2.6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5-28页 |
2.2.7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 有机氮源对S. albulus M-Z18合成 ε-PL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2 人工神经网络优化培养基组分 | 第30-31页 |
2.3.3 不同培养基对 ε-PL摇瓶发酵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4 5 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生产 ε-PL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S. albulus M-Z18响应酸性pH的生理机制 | 第35-47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3.2.1 菌株 | 第35页 |
3.2.2 培养基 | 第35页 |
3.2.3 培养条件 | 第35-36页 |
3.2.4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 第36页 |
3.2.5 细胞活力染色 | 第36-37页 |
3.2.6 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3.3.1 环境pH对S. albulus M-Z18菌体生长及 ε-PL合成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环境pH对S. albulus M-Z18细胞壁的影响 | 第40页 |
3.3.3 环境pH对S. albulus M-Z18细胞膜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4 环境pH对S. albulus M-Z18胞内pH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环境pH对S. albulus M-Z18胞内H+-ATPase活力及ATP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6 环境pH对S. albulus M-Z18胞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RNA-测序解析S. albulus M-Z18对酸性pH的响应机制 | 第47-6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菌株 | 第47页 |
4.2.2 培养基 | 第47页 |
4.2.3 培养条件 | 第47-48页 |
4.2.4 RNA-Seq样品制备 | 第48页 |
4.2.5 RNA-Seq流程 | 第48页 |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8页 |
4.3.1 RNA-Seq结果 | 第49-54页 |
4.3.2 酸性pH响应基因的筛选 | 第54-55页 |
4.3.3 酸性pH响应中转录调控基因的分析 | 第55-60页 |
4.3.4 酸性pH响应中胁迫响应蛋白基因的分析 | 第60-61页 |
4.3.5 酸性pH响应中转运蛋白基因的分析 | 第61-63页 |
4.3.6 酸性pH响应中细胞壁和细胞膜基因的分析 | 第63-64页 |
4.3.7 酸性pH响应中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64-66页 |
4.3.8 酸性pH响应中DNA和RNA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66页 |
4.3.9 酸性pH响应中核糖体亚基蛋白基因的分析 | 第66页 |
4.3.10 S. albulus M-Z18中的酸性pH响应机制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酸性pH冲击促进 ε-PL的大量合成 | 第69-82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5.2.1 菌株 | 第69页 |
5.2.2 培养基 | 第69页 |
5.2.3 培养条件 | 第69-70页 |
5.2.4 CTC染色 | 第70页 |
5.2.5 细胞活力染色 | 第70页 |
5.2.6 酸性pH冲击 | 第70页 |
5.2.7 平均比生长速率((μ_x|—) )和平均比合成速率((q_p|—) ) | 第70-71页 |
5.2.8 分析方法 | 第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5.3.1 S. albulus M-Z18未控制pH分批发酵合成 ε-PL | 第71-72页 |
5.3.2 pH对S. albulus M-Z18分批发酵过程中菌体活力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3 酸性pH冲击对分批发酵中菌体活力的调控 | 第74-77页 |
5.3.4 酸性冲击前预适应诱导耐酸应答的生成 | 第77-78页 |
5.3.5 不同pH冲击时间间隔对分批发酵中 ε-PL合成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6 酸性pH冲击策略补料-分批发酵合成 ε-PL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补料-分批发酵中酸性pH冲击的作用机制探索 | 第82-94页 |
6.1 引言 | 第8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6.2.1 菌株 | 第82页 |
6.2.2 培养基 | 第82页 |
6.2.3 培养条件 | 第82-83页 |
6.2.4 CTC染色 | 第83页 |
6.2.5 细胞活力染色 | 第83页 |
6.2.6 平均比生长速率((μ_x|—))和平均比合成速率((q_p|—) ) | 第83页 |
6.2.7 影像分析 | 第83页 |
6.2.8 酶活分析 | 第83-84页 |
6.2.9 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3页 |
6.3.1 pH冲击和pH不冲击补料-分批发酵过程动力学参数对比 | 第85-86页 |
6.3.2 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的菌体形态变化 | 第86-88页 |
6.3.3 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的菌体活力变化 | 第88-91页 |
6.3.4 补料-分批发酵合成 ε-PL中关键酶活的变化 | 第91-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